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底泥作为净化水体的二次污染源,水体底泥同步治理的重要性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特异性光合细菌为主体,采用几种载体材料与方法将其固定,室内模拟固定化光合细菌对水体与底泥中有机物、氮、磷的去除,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主要的应用条件及控制参数,为固定化光合细菌技术在湖泊、水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论文研究对象光合细菌菌株多为短杆状或卵圆形,宽0.5-0.9μm,长1.2-2.0μm,无芽孢,无荚膜,单极鞭毛,可运动。培养一段时间后仍形态完整,表面光滑,分散较好,无团聚。固定化载体材料多为多孔无毒矿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生物相容性。(2)光合细菌生长特性研究中发现,固定化光合细菌适宜生长条件与游离光合细菌一致,均为30℃,p H 7-9,光照无氧。光合细菌经固定化后生长活性与生长速率稍低于光合细菌悬液。光合细菌浓缩液与固定化颗粒水质净化最优工艺条件:投加量20g·L-1,投加频率4d·time-1,温度30℃,完全光照,此时对水体中COD、NH3-N、TP的去除效果最高达到了80%左右。固定化后其适宜温度范围有所扩大,25-30℃均具有较好的效果。(3)光合细菌经无机载体固定化后细菌仍能保持原有形态,作用一段时间后,上覆水中可检测出大量光合细菌,未发生明显变异。固定化光合细菌投入底泥后迅速扩散,在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的形成明显的分层现象。分为上覆水层、底泥层与底泥和上覆水之间形成的一层较厚的微生物隔离层,实现光合细菌在水体的定殖。固定化颗粒在投加量为20g·L-1,投加频率为4d·time-1时,对底泥上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且固定化颗粒在去除底泥上覆水中有机物、氨氮和总磷的同时能消减底泥量。底泥消减量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5g·L-1时对底泥量的消减效果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