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等特点。肝癌治疗方法繁多,各有利弊。近十余年来,超声引导下肝癌介入性治疗作为一种肿瘤原位灭活的微创疗法,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治疗方式分为:1、局部注射治疗;2、局部间质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各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拟通过改变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达到靶向给药、缓慢释放、持久作用的目的,以取得理想的化疗效果。采用自制CBP-PLGA Ms,超声引导下准确注射到兔VX2肝癌结节内,超声动态观察肿瘤声像图变化,评价该疗法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CBP-PLGA Ms瘤内注射对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目的:1. 建立适合介入治疗研究的兔VX2肝癌模型,超声及病理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2. 制备瘤内注射型CBP-PLGA Ms,均匀设计制备工艺,观察微球的物理特性。 3. 超声及病理综合评价超声引导卡铂-PLGA缓释微球瘤内注射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包埋法建立动物模型,超声检查选择肝内局灶性肿瘤结节(接种2周后直径1.0cm~1.4cm)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即A:CBP-PLGA Ms组;B:游离卡铂组;C:5%葡萄糖溶液组,每组10只。于接种2周后开始治疗。超声引导下分别将自制的CBP-PLGAMs、游离卡铂、5%葡萄糖溶液注射到VX2肝癌结节内。治疗过程中超声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及生长率,观察肿瘤内部回声变化及肿瘤的血流供应,治疗1周后每组处死5只动物,取肿瘤标本作病理检查,对比分析各组肿瘤坏死程度。治疗前后监测肝功能、血常规,观察其变化规律。将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 本研究发现肿瘤于接种后2~4周生长最旺盛,瘤体迅速增大,4周后肿瘤中心出现变性坏死,并有周围淋巴结转移,晚期常发生肺转移。模型自然存活41.5±3.2天。2. 自制的CBP-PLGA Ms,粒径范围5~200μm,其中粒径10~100μm的微球<WP=7>为94.5%,24小时释放达44.4%,60小时以后卡铂释放减缓,达10天以上。3. 超声引导瘤内注射CBP-PLGA Ms微球,给药后瘤内回声增强,肿瘤血供明显减少。肿瘤生长缓慢,体积明显小于同期游离卡铂组及5%葡萄糖溶液组,P<0.01。与游离卡铂组比较抑瘤作用明显,P<0.05。病理学检查CBP-PLGA Ms组肿瘤重度坏死,肿瘤中心瘤细胞结构完全破坏。4. 兔尸体解剖发现生理盐水组均有腹腔转移,3例发生肺转移,游离卡铂组2例出现腹腔转移,未见肺转移,CBP-PLGA Ms组肿瘤局限于肝内,未见转移。5.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象变化不明显。结论:1. 包埋法建立VX2肝癌动物模型成功率高,肿瘤生物学性质稳定,在肝内呈局灶性生长。适合于介入治疗实验研究及疗效评价。2. 采用W/O/W型复乳法制备CBP-PLGA Ms,各项物理学性质符合注射治疗要求。3. 超声引导CBP-PLGA Ms瘤内注射,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同时能有效抑制肿瘤转移。治疗效果优于游离卡铂。 4. 瘤内注射治疗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大大减少,从而降低全身毒副作用。5. 彩超能动态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及血供情况,具有方便、准确、实用的优点。可作为模型筛选、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6. 介入超声结合缓释技术治疗肿瘤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望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