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持续升高,全球变暖成为了当今热议的话题,过去的三个连续十年暖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十年,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在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全球大气中含碳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进行碳排放研究,有助于从基础层面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地区节能低碳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视角研究福建省碳排放量,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福建省各设区市碳收支的空间差异,探索区域内土地利用碳收支规模和空间分异,分析碳排放经济贡献、生态承载的时空动态变化;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剖析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结构,利用QAP回归分析法找出碳排放关联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设区市在网络结构中的角色进行识别,提出基于低碳导向的碳平衡区域优化思路和减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8年,福建省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仍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放缓,土地开发利用已比较成熟,土地利用强度呈现两极分化,基本呈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间福建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上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起到主要的碳汇作用,其他用地对碳排放量变化影响较小。碳排放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期内除南平市外,其余设区市均处于持续波动增长状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趋势明显。(2)福建省目前表现为净碳源,区域内碳补偿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基尼系数均超过0.5的分配差距警戒线。土地开发活动活跃,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增大,沿海与内陆两极分化严重。碳经济贡献率、生态承载系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特征,且东西差距不断加强。(3)在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各设区市间存在普遍的碳排放关联关系且逐渐加强。厦门市的中心性指标值远高于其他城市,在网络中占据领导地位,泉州市次之,福州市与三明市起到联通作用,其他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及作用也在逐步提高,但空间联系存在不均衡性。(4)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决定城市间碳排放关联关系的根本原因,其次是受城市间空间距离的远近及城镇人口差异的影响,能源消耗差异和碳生态承载差异对碳排放关联网络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网络空间聚类分析发现,第一模块的福州市、三明市和第三模块的厦门市、泉州市对模块内外均有溢出效应且密度值较大,属于“双向溢出模块”,其余第二、四模块的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漳州市及龙岩市均属于“净收益模块”。在研究的基础上将福建省各设区市分为3类区域: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针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建立不同低碳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的建议。从全省的视角提出构建低碳土地利用体系的措施:(1)优化各产业间用地结构,保有一定数量的碳汇;(2)完善碳排放评估体系,提出低碳导向的主体功能区规划;(3)统筹区际环境治理,建立协同减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