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理及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wj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肠球菌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常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感染。肠球菌是多重耐药菌并可获得和传递耐药性,是当今细菌性感染的治疗难题之一。随着多耐药肠球菌的逐年增加,特别是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的出现,这些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并且很难根除。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成为治疗肠球菌感染的不多的治疗方案之一,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的合并感染更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肠球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也在逐年增加,单一用药较难奏效,因此,本文就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和氨苄西林联合用药进行了部分抗菌药物的体外实验研究,以期为临床联合用药治疗肠球菌严重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全部试验菌株经VITEK-AMS鉴定。用CLSI/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从临床标本分离株中筛选出对高浓度庆大霉素(500μg/ml)敏感的粪肠球菌31株,屎肠球菌22株;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30株,屎肠球菌23株,共计106株。 琼脂稀释法药敏试验和肠球菌多重耐药泵抑制剂利血平对提高环丙沙星(Cip)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方法测试了106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Amp)和左氧氟沙星(Levo)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试了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30株粪肠球菌对加替沙星(Gati)、莫西沙星(Moxi)和Cip的MIC。同时测试了在M-H琼脂中加入终浓度为20μg/ml利血平后CipMIC值的改变。 Levo和Amp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进行。Levo的MIC范围是0.12~64μg/ml;Amp的MIC范围是1~64μg/ml。 杀菌曲线试验:根据棋盘微量稀释法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按照NCCLS指南进行Levo和Amp体外杀菌曲线试验。 对Amp耐药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测定:用nitrocefin纸片检测β-内酰胺酶。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检测对Levo与Cip耐药的30株粪肠球菌和10株屎肠球菌gyrA基因有无碱基发生突变,并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具体突变类型。 结果:药敏质控结果均在CLSI/NCCLS规定的范围内。106株肠球菌对Amp、Levo的总耐药率分别为82.1%、57.5%。Amp对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75.4%、91.1%。Levo对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49.2%、68.9%,中介度为11.5%、11.1%。Levo对粪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μg/ml和16μg/ml;对屎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8μg/ml和32μg/ml。Amp对粪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32μg/ml和64μg/ml;对屎肠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64μg/ml和128μg/ml。30株粪肠球菌对Cip、Gati、Moxi的耐药率分别为56.6%、23.3%、6.7%;对Cip、Gati、Moxi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16μg/ml和64μg/ml、2μg/ml和8μg/ml、0.5μg/ml和lμg/ml。 用nitrocefin纸片对Amp耐药(MIC≥16μg/ml)的87株肠球菌(粪肠球菌46株,屎肠球菌41株)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总阳性率为3.4%。 棋盘微量稀释法联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Levo敏感,Amp敏感或耐药(AmpMIC≤32μg/ml)的肠球菌具有协同或累加作用,从中选取2株具有协同作用的粪肠球菌和2株没有协同作用的屎肠球菌进行杀菌曲线实验。 PCR-SSCP分析:40株对Levo和Cip同时耐药肠球菌(30株粪肠球菌、10株屎肠球菌)、粪肠球菌ATCC29212、1株对Levo和Cip敏感的粪肠球菌均扩增出gyrA基因。其中有24株粪肠球菌和4株屎肠球菌的单链泳动带与粪肠球菌ATCC29212和敏感菌株的单链泳动带不同。从电泳条带异常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中各随机抽取2株细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粪肠球菌ATCC29212和基因库(Genebank)中的相关菌株数据进行比较。其中粪肠球菌在第87位氨基酸上有密码子改变:gaa→gga;屎肠球菌在第83位氨基酸上有密码子改变:agt→tat。这些突变均可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肠球菌对Amp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在80%以上。对较早使用的氟喹诺酮类抗菌素,Cip、Levo的耐药率在50%~60%之间。其中,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的耐药率要高。对于最近用于临床的Gati和Moxi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于Moxi,肠球菌的敏感率在90%以上,这和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对Amp耐药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低说明肠球菌对Amp的耐药性主要不是因为产β-内酰胺酶所引起的。棋盘微量稀释法联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Levo和Amp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主要取决于Levo和Amp各自的MIC值,与肠球菌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是否敏感无关。Levo和Amp在屎肠球菌中协同和累加作用少于粪肠球菌,是由于它们对两种药物的MIC值比粪肠球菌高导致的。用PCR-SSCP法检测40株肠球菌的gyrA基因并通过测序分析,发现有70%(28株)肠球菌碱基发生了突变,说明gyrA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是肠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药物泵出等耐药机制的存在。
其他文献
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终于跌破1000点,盘中最低至998.23点,虽然只是象征性地一滑而过,紧接着小涨、大涨,但它下沉所击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静。而这背后的宏观景象是——2003
摘 要: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给各位教育同仁们带来启发,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初中化学 教学运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而探究式教学又是教育教学的新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师生角色转变,也是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手段。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探究式教学 创新能力  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而它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对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的掌握,结合实验试题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等能力既是中学化学教学所重点培
摘 要: 伴随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已悄然发生变化,为适应时代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应运而生,生物教学也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加深对创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的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帮助。这样才能使教育承担起创新的使命,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
摘 要: 生物学习应是有趣的、现实的、有意义的,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带有自主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高中生物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
摘 要: 生物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提问,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生物课堂提问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的合理设置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课堂提问存在较多问题,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有针对性地提问,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本文旨在分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在当前的会考形势下,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构建生物学知识体会,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模式,通过教师对知识的有选择的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生物学科丰富的知识内涵,借助学生的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实现教与学的统合,而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赋、比、兴”的手法。  翻转课堂是指先学后教,相对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翻转课堂是将课程教学中
摘 要: 党员的质量是党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坚守政治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建立健全不合格学生党员退出机制是高校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与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文章以惠州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健全不合格学生党员退出机制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在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应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不合格党员 退出机制 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4年5月印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