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是政党的灵魂,任何政党想要争夺政权或者巩固政权,都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一百年,执政也有七十载,对这样一个大党、老党而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使政党长期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然而,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话语依赖。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放眼全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西强我弱的话语叙事格局下,进行话语建构是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所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只有在与时俱进的话语创新中才能保持话语的生机和活力。因而,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的研究是推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重要方面,既能够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也能够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实践上的指导。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为研究对象,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和深层次的研究。集中回答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什么”、“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怎么样”“如何进一步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这一系列问题。既从理论层面上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系统分析,也从历史层面上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百年历程进行了脉络梳理和经验总结,还从现实层面上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困境挖掘和归因分析,最后从实践层面上提出了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总体遵循以及实现机制。要想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有透彻的理解,首先应当从理论上对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基于对意识形态话语、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内涵的深入剖析,可以从学理层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意识形态话语”由“意识形态”和“话语”两个语词复合而成,梳理“意识形态”和“话语”的演变过程,可以将意识形话语界定为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来论证本阶级合理性并由此争得社会成员认同的语言符号体系。从意识形态话语的总体规定出发,可以看出意识形态话语具有阶级性、导向性和意指性的主要特点。作为阶级性的存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党天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就是指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组织所拥有的一套内蕴价值主张的语言符号体系。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是立体的、丰富的,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之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存在,体现出表达党的思想主张、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以及实现思想掌握群众三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也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深入挖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内在本质,便能够看清话语创新的系统样态。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可以将话语创新界定为话语主体为达到话语效果在一定的话语语境内运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对话语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造的活动与过程。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话语认同在一定的时空境遇内运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对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改造的活动与过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按照一定原理组合起来的有机动态系统。从构成要素维度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介体要素、环体要素、效果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体要素指的是话语主体,客体要素指的是话语内容与形式,介体要素指的是话语策略,环体要素指的是话语语境,效果要素指的是话语认同。这五大要素在话语创新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话语创新系统的运行。从要素之间的静态联系出发可以发现要素之间存在的层次关系。其中,话语主体是主导性要素,话语内容与形式是核心性要素,话语策略是能动性要素,话语语境是支撑性要素,话语认同是指向性要素。由此,可以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解为多重要素共同作用的一项活动。从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出发可以发现要素之间存在的承接关系。其中,主体要素是话语创新的起点,效果要素是话语创新的终点,从话语创新的起点到话语创新的终点就是话语创新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定环体要素制约下,主体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的过程。由此,可以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解为中国共产党借由话语调整不断走向人民群众的过程。除了要素之间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的联系与区别之外,不同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断推动着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话语要素的矛盾主要包括话语主体主导性与话语受众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话语内容特殊性与话语形式普遍性之间的矛盾,话语语境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由此,可以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理解为一项不断调和话语矛盾,寻求更优话语表达的工作。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一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史勾勒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不同的话语要素出发,追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历史轨迹,能够深化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历史性变化的规律性认知。话语主体从零散走向协作,话语内容从宏大走向微小,话语表达从严肃走向活泼,话语空间从复合走向立体,全方位描绘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历史图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同样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出承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百年征程中,也积淀起一些一以贯之的经验,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内核,坚持围绕中心任务确立话语主题,坚持独具特色的话语风格,坚持人民至上的话语取向等,这些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话语创新究竟进展如何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来源于对创新实践的深刻体察。全面把握话语创新的真实状况是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工作的前提条件。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从外向实践维度指向话语的引领力、主导性和辐射力,客观审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现实境遇,发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实践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指国内场域异质性意识形态话语伺机发声,国际场域中西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激烈,社会层面网络时代话语空间的虚拟转向。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从内向组织维度关涉话语的解释力、吸引力和体系化,深入挖掘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现实状况,发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部分话语解释力仍待提升,部分话语吸引力仍显不足,部分话语之间的边界仍需厘清,话语体系化程度仍显不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制思维局限,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研究的支撑作用薄弱以及话语认同的影响因素复杂。话语创新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其背后蕴含着进行话语创新应该遵循的一系列原理,包括话语创新的根源论、话语创新的动因论、话语创新的过程论以及话语创新的价值论。同时,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创新活动始终都要围绕着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化、大众化、实践化以及开放化展开。此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也不是主观随意的,必须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展开,这些原则包括正面建构与反面批驳的统一,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的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互动,顺应当下与适当超越的协调。任何单纯的策略探寻都不如系统的机制构建更具指导意义,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要素出发,揭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机理,探讨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机制优化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创新问题研究的旨归所在。具体而言,一是要完善话语主体养成机制,更新话语创制理念,提高话语创新能力,塑造良好话语形象;二是要健全话语内容供给机制,深化理论研究,加强价值提炼,优化制度安排;三是要优化话语形式阐释机制,创设话语概念,转换话语表达,丰富话语载体;四是要建立话语语境适切机制,形成适应时代变迁的话语谱系,营造多元话语共存的话语生态,打造逻辑融通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