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学界,劳动收入占比是“如光速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Kaldor曾将其奉为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之一,并未引起学者太多的关注,然而20世纪中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把这一“特征事实”推向了“风口浪尖”,使其重新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而在国内,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快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却波动不定,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从1995年起,便一路下滑,由1995年的51.44%下降到2007年的39.74%。另外,和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相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大致在55%-65%(Gollin,2002)),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偏低。这使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左右着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 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出发,从理论上定性探讨了有哪些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并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首先本文梳理了劳动收入占比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及研究现状;然后阐释了劳动收入占比的内涵及计量方法;进而对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着重从产业结构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来分析了其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因素进行了系统GMM估计。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升。从1996到2003年间,产业结构合理化是逐年下降,意味着在此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逆向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负向的效应,2004-2012年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逐年加深,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开始积极作用于劳动收入占比。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本文研究的整个时间段内,均处于上升趋势,说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一直正向作用于劳动收入占比。另外,本文发现我国对外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负相关,不满足S-S定理,这可能与我国出口结构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占比具有不显著的正向效应;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具有负向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资本利用”型;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均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升;而经济发展,政府支出和高的国有化水平均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升。本文认为,为了促使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及产业结构外部的升级,应注重引进竞争机制及科学技术。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淘汰落后低效率资源消耗型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内产业竞争优势。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发展事业的支出力度及对教育投资的支出力度,合理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政府支出结构,有效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调整工资性质”的转移支付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