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情志病证古医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其病机规律,以期为今后临床有效防治情志病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以1527例情志病证古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关数据库,对医案原文中病种分布、病因、症状、病位、辨证及证候分布等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并结合历代对情志病证病机理论认识,运用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结果: 1.病种分布情况:情志病证以癫狂病、神劳、呕血、咳血、胁痛、痰厥、中风、癥积、痫病、心悸较常见。 2.病因情况:情志病证诱因以情志为多,其次为过劳、产后、病后,但仅就情志这一诱因而言,怒所占比例最高。 3.症状情况:以心悸、不寐、眩晕、惊恐、郁的表现为多,在出现频次最多的20种症状中躯体症状有8种,说明情志病证多表现为心身俱病。 4.病位情况:五脏中以心、肝、脾多见。 5.辨证情况:不适宜用寒热辨证,说明简单的寒热辨证难以应对复杂的情志病证的具体情况;虚实辨证中实证稍多,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布均匀;气血津液辨证以痰证类及气郁类证候分布为多,其中又以痰湿内停证、气郁化火最为多见,说明情志致病以痰湿中阻、气机失常为先导,同时,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居中焦,为生痰之源,反证肝脾在情志致病中的重要性;在脏腑辨证中肝、心、脾所占频次为多,但脏腑兼证使用频率也很高,说明情志病证常见多个脏腑功能失调。 6.证候情况:证候类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而后依次为肝火犯胃证、肝火炽盛证、惊恐伤神证、肝脾气血两虚证、肝脾气滞证、痰气互结证、忧伤神气证、肝旺脾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提示肝、心、脾三脏在情志致病中的重要性。 结论: 1.中医学对情志病证病机的认识始于《内经》时期,而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至今对其病因病机已形成较系统的理论,即: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作用于人体,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病。 2.情志病证的诱因不独情志一种,具有多因素诱发,共同致病的特点。 3.情志病证具有致病广泛性和临床症状多样性特点,以病种多、心身俱病多见。 4.通过对情志病证古医案的数理分析,总结出情志致病以气机不畅为中介,导致的脏腑损伤,其中以肝心脾三脏损害为多,病变初期以实证多见,而后渐延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的病机规律,结论不仅符合同期情志病证的方药规律的研究结果,而且与文中总结的现今中医对于情志病证病机的认识相契合,为临床防治情志病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