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审美、身体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结构游戏材料既是结构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结构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可以说结构游戏作为古老的经典游戏一直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总的来说,为幼儿投放游戏材料是结构游戏正常开展的首要条件,投放材料与幼儿参与的积极程度及后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践中不难发现,由于投放材料的方式、时间、对象有所不同,相同的游戏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游戏效果。但结构游戏材料应如何投放,投放多少种类和数量,投放到怎样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一直是研究者关心并困扰的话题。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种类、数量及空间密度等不同的三个方面入手,研究结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相关问题。通过教师提名的方式,按比例抽取中班的24名幼儿参与研究,通过全程录像的方式收集资料。此外本研究还采用观察法和作品分析法,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的方式,对录制的实验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以华爱华(1998)、董素芳(2007)和王滢(2015)研究中针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设计的观察表为原型,根据本研究所需要的内容修订观察表,实验前对修订的观察表进行实地观察使用,并针对实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观察表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最终使用定稿的观察表以每15秒为单位,对一位幼儿游戏行为中的社会性游戏行为、认知性游戏行为、争抢行为、情感体验进行观察并记录。针对在游戏过程中每位幼儿表现出的游戏行为进行频次的记录,最终三个实验组分别采集到1440组数据,共计4320组样本数据。讨论的积木建构行为主要参考凯西(Casey)与安德鲁斯(Andrews)参照空间维度(spatial dimensionality)和层级整合(hierarchical integration)两个因子编制而成的“CA积木建构评分系统”并根据每位幼儿搭建的最高水平进行数字化等级评估。本研究力图探究材料数量、材料种类以及搭建环境(空间密度)的不同投放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讨论,最终通过组间比较方式探寻符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投放种类、数量及有幼儿游戏的空间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差异化投放结构游戏的材料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投放积木350块(条件:投放积木13种、空间密度为0.98m~2)时,投放积木20种(条件:投放积木300块、空间密度为0.98m~2)时,幼儿进行游戏的空间密度为1.47m~2(条件:投放积木300块、13种)时,可以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条件进行作品的搭建,能够促进幼儿联合、合作行为的产生,对于幼儿争抢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对中班幼儿情感体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发挥,使中班幼儿对于搭建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据此,本研究对不同水平条件的幼儿园提出相应教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