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宋诗僧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群体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北宋诗僧群体风貌作全面的展示,对其士夫化的特征以及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由上下两篇,总计六章构成。 上篇从宏观的角度对北宋诗僧群体作了客观的描述,并分析了其成因。 第一章“北宋诗僧的地域分布与宗派构成”,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北宋诗僧的地域分布和宗派所属作了考察,得出结论:从诗僧的籍贯和寓居地来考察,北宋时期诗僧地域分布呈现出不平衡性,南方地区占绝对优势,而又以浙江和福建两地最多;诗僧地域分布与僧尼数量、风土民情、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诗僧北游京都、南游江淮同样盛行;从佛门宗派来考察,出自禅宗的诗僧占北宋诗僧总数的70%,可见诗禅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而禅宗诗僧又以临济宗和云门宗居多。 第二章“北宋诗僧的士夫化及其背景”,描述了北宋诗僧士夫化的种种体现:干谒权贵、交游名士、放浪形骸、好作绮语艳词、儒释兼修等等。文中分析了诗僧士夫化的背景,指出:北宋佛教的融合思潮,禅宗的世俗化,以及文人士夫的佛禅化是北宋诗僧士夫化的大背景。诗僧的士夫化和文人的佛禅化是同步发生,相互影响的,都服从于宋代文化整合的时代需要。 第三章“北宋诗僧与诗社”,通过对北宋诗僧参与和创办一系列诗社活动——“赞宁与九老会”、“省常创立西湖白莲社”、“云逸结吟梅社”、“法辉与吕缙叔结社”、“祖可、饶节、善权、惠洪与江西诗社”——的考察,揭示了诗僧融入世俗社会的愿望,融入士夫群体的热情。他们结社虽然不多,但他们生存、交友和诗歌创作的方式体现出与文人士夫的相似性。 下篇是上篇的一个逻辑延伸,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具体个案的研究,分析了北宋初期、中期、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诗僧的创作和交游状况。 第四章“宋初九僧”,通过讨论九僧的活动年代、地域、交游、他们的诗歌创作及其对宋初诗坛的影响和贡献,指出,九僧虽然都是南方籍诗人,但他们的足迹遍布较广,他们与文人士夫也有频繁的接触,诗文往还,士夫气较浓;尽管九僧在创作上继承有余,创新不足,但其清新幽远的诗风在宋初诗坛也是独树一帜的。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第五章“道潜”,通过考察道潜与苏轼的交游,指出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交往中,两人诗文往来,倡和酬答,相互尊重,彼此扶将,同甘共苦,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儒释交流的一段佳话:通过考察道潜的诗歌创作,可以看出,他与储光羲的诗歌相比,同中有异,清绝平雅是其诗歌主要特色,除此而外,他也喜欢作绮语艳词,许多诗歌表明了对陶渊明的心仪,与文人士夫的情趣有明显的趋同性。 第六章“惠洪”,从诗歌体式和题材两方面进行考察,阐述了惠洪诗歌与传统僧诗迥然不同的特点,他的诗歌体式多样,题材较广,情感丰富,努力避免传统僧诗枯木寒岩、全无暖气的弊病;他的诗歌创作追求不同寻常,自觉地师法苏黄,转益多师,许多作品表明了他对李白、杜甫的景仰,其学识、经历、性格、交游等因素都促成了其诗歌与众不同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