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微血管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背景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之一,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是颈动脉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如何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尤为重要。在临床中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虽然这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高,但是操作过程较复杂,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是一项新发现的血管显像方法,比常规超声对血流显像更加有优势,可以更好的判断颈动脉管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超声造影(ultrasound contrast,CEUS)是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具有与红细胞相似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内低速血流的灌注情况。本研究以DSA为金标准,评价SMI与CEUS对颈动脉管腔狭窄患者诊断的精确性,有助于医生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因颈动脉狭窄及闭塞而住院治疗的60例患者,以DSA检查方式为金标准,比较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及超声造影(CEUS)与DSA对颅外段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均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纤细的血管结构,包括颈动脉狭窄的位置、血管腔直径大小、特征等。以DSA为金标准,SMI、CEUS与DSA对狭窄血管的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00、4.667,P>0.05);SMI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7)。CEUS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73)。结论SMI与CEUS在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管腔狭窄与DSA相比具有很好的一致性。SMI和CEUS检查方法均能准确、灵敏的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病变程度。其中,SMI检测结果可靠程度较高、且具有经济、简便、快速及无创等优点,对评估颈动脉狭窄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以作为临床初筛颈动脉管腔狭窄的检查手段。第二部分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价值背景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斑块内部破溃、脱落,继发形成血栓而阻塞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可当作预测斑块稳定性的独立标准。SMI和CEUS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使用、效果确切等特点,受到了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认可。本研究以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为金标准,探讨SMI与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旨在筛选经济、无创、快捷筛查脑卒中高危患者的方法,便于临床进行早期干预,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行颈动脉斑块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斑块的SMI、CEUS检查及术后将切掉的斑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测,比较SMI、CEUS与MVD评估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并分析SMI、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与MVD的相关性。结果40例患者中,MVD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7例,SMI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1例(83.8%),CEUS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3例(89.2%)。采用配对卡方检验,SMI、CEUS与MVD相比,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MI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患者的MVD分别为(5.00±3.84)、(13.70±3.59)、(21.82±4.02)、(30.80±3.74)个·mm-2;CEUS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分别为7、8、11、14例,其MVD分别为(5.71±5.65)、(13.00±4.44)、(18.82±4.58)、(28.64±4.88)个·mm-2。MVD在SMI、CEUS不同分级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r=0.937、0.922,P<0.01),即随着SMI、CEUS分级程度的增加,MVD值逐渐增大。结论SMI、CEUS技术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微血管情况,能更好的判断斑块的性质,还可以清楚显示斑块的形态、位置及大小等,为临床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