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式“让NP1被(NP2)VP”是由“让”和“被”两个标志性成分搭建起来的能产性句式,例如“让学生真正被关注”,“让罪恶永远被善良掩埋”。认知语法认为整体大于部分,故该句式有区别于被字句和让字句的独特功能。本文在兰盖克提出的典型事件模型和射体界标概念的理论框架下,对该句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究该句式的功能和生成的机制,为该构式提供一个简单自然且具有一定解释力的解释机制。
我们认为该句式就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成分应运而生的,不像是一般的被字句,只能强调施事。该句式中被字后可以是施事、动作,跟在“被”后面的成分得到强调。也不像一般的“让”字句,只强调施事,该句式是把重点放在了受事上。
本文中我们把句式分为两个主要次句式,“让NP1被(NP2)VP”,“S让NP1被(NP2)VP”。在被字结构中,NP2可以省略,故每个次句式中又含有两个次句式。该句式的构建动因就是动词突显的次结构与名词的侧重之间的对应关系。下面用图示简略分析下次句式“让NP1被NP2VP”的生成机制:
作为独立分句使用的“让NP1被NP2VP”用在这样的语境中:说话者对NP1的状态不满,期望NP1受到另一事体执行的动作的影响,从而改变其状态。说话者语义焦点在NP1和NP2上。它描述了一种能量交互,具有及物性,受事者从施事者处获得能量后就可能要发生各种变化。根据典型事件模型,该句式侧重了一个能量流,即[AG1=>[AG2=>TH]],其中AG1为致使施事,AG2对应了VP的施事(对应于该旬式的NP2),TH为受事(对应于该句式的NP1)。说话者根据说话意图会做出怎样的编码形成什么样的表达,取决于他的建立的自己和情景之间的识解关系,该句式中,“让”作为一个致使动词,是一关系性述谓标示了一个过程决定了其含有一个射体和两个界标。VP作为及物动词标示关系性述谓,故而也有其射体界标分布。能量源即“让”的射体没有得到细化,NP1细化了其第一界标(在图中标为LM1),整个目标过程(NP1被NP2VP)是“让”的第二界标(图中标为LM2)。射体和界标是一关系述谓中突显的成分,由于射体没有得到细化,故而第一界标NP1得到较大的突显。目标过程是一被字结构,作为行为链尾的受事NP1细化了VP的射体,如此NP1是焦点性是显而易见的,是最突显的事体。而在行为链上游的NP2(AG2)是VP的界标。尽管如此,NP2是“让”的第二界标的一部分,并且细化了VP的界标,这双重身份也使得NP2得到了一定的突显,得到强调。这样,NP1与NP2以及之间的能量关系就在舞台区,是说话者注意的焦点。说话者通过识解以及具体的编码成功的实现了他的意图,强调NP1和NP2。同样,其他的次结构也可以在典型事件模型下得到解释,只是说话者做出识解和编码不同,故而与上图具体细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