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煤炭采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不少矿井准备或正在回收矿井保护煤柱。由于保护煤柱受两侧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因此其在回采时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大,巷道维护困难。本文以盛平煤矿西大巷保护煤柱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两侧采动影响下煤柱内支承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煤柱内回采巷道合理位置及支护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煤柱两侧采空区空间分布情况的不同,分别建立了两侧采空模型和采空区拐点模型,(1)两侧采空时煤柱内支承应力集中,采空区侧应力呈“Λ”分布,集中系数为2.8,受采动影响的塑性区范围约为0~40m;(2)采空区拐点处支承应力呈扇形分布,应力峰值系数约为2.3,采空区塑性区范围缩小到35m;(2)研究煤柱内巷道掘进阶段不同煤柱宽度下,巷道围岩应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分析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或原岩应力区的合理性,并由此划分了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的范围:回风平巷侧煤柱宽度为4m~6m,运输平巷侧煤柱宽度为20m~40m;(3)煤柱工作面回采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与采空区周围支承应力相互叠加,应力集中程度升高。研究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不同煤柱宽度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当煤柱回采时,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掘进期间正常使用的巷道出现较大变形,并由此确定了回采巷道合理位置:回风平巷侧煤柱宽度为5m,运输平巷侧煤柱宽度为30m;(4)针对煤柱回采时巷道围岩变形严重,提出了高预高强度锚杆支护技术,并对锚杆间距对巷道围岩的控制机理进行研究,发现锚杆间距不大于900mm时,锚杆压应力场会在巷道围岩浅部相互叠加形成承压拱;尤其针对回风平巷巷道两帮变形不对称的特点,提出非对称支护技术,并确定了合理的巷道支护参数:煤柱帮锚杆间排距为700mm×800mm,开采帮为850mm×800mm。现场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为煤柱工作面成功回采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对类似煤柱的回收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