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以高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为主。自保护区建立以来,羌塘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盗猎活动的影响,羌塘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新的生态压力和环境影响,保护区需要新的保护措施及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强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对该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及其荒漠化研究对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采用综合运用运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和方法,结合野外调查情况,分别从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分布现状、全区和功能区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等方面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分析和植被退化的区域评价;并基于5种荒漠化测算指数的计算基础上,对保护区荒漠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论文最后对保护区荒漠化变化进行了分级和评价。取得以下成果:(1)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等级划分。将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即显著退化(<-0.006)、轻微退化(-0.006--0.002)、稳定(-0.002-0.002)、轻微改善(0.002-0.006)、显著改善(>0.006)。(2)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分析。基于NDVI-Mean分布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分别从全区、各功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4种变化程度方面对保护区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保护区植被退化的区域评价。(3)保护区土地荒漠化测算指标确定。基于对NDVI、TVDI、MSAVI、LST、Albedo五个指标的荒漠化测算方法比较,认为Albedo不能反映保护区荒漠化变化,其余四个指标的测算各具优势,可以综合运用、相互补充使用,而以NDVI指数测算较为综合和准确。(4)保护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分析。利用不同指标分析了2000-2010年以来保护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保护区非荒漠化面积、中度荒漠化面积、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轻度荒漠化面积、重度荒漠化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且非荒漠化面积、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小较为明显,重度荒漠化面积增加较为明显。(5)保护区土地退化分级评价。基于(3)、(4)的研究,在综合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降水、气温等环境因素和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度基础上,将保护区荒漠化程度划分为5级。其中,非荒漠化面积、中度荒漠化面积、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呈现减少趋势,面积变化波动较为明显;轻度荒漠化面积、重度荒漠化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且重度荒漠化面积增加较为明显。丛空间格局上看,保护区西南部地区荒漠化程度有所改善,而其他地区变化不明显。该研究为保护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