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冰水灌胃法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大鼠模型,对IBS-C大鼠采用中药麻枳降浊方进行治疗,对大鼠一般状况、粪便含水量及粪便粒数进行统计,利用c-kit抗体作为大鼠肠道间质细胞的免疫学标记,研究麻枳降浊方对便秘型肠易激大鼠肠道平滑肌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分布及数量的影响,探讨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靶点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只Wistar大鼠,清洁级,雄性,体重140±20g,每只大鼠分笼独立饲养,给予普通饲料适应性饲养一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粪便粒数及含水量。适应饲养期大鼠一般状况正常,未出现病态及死亡。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32只)与正常组(8只),模型组大鼠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四组,中药组给予麻枳降浊方治疗;中药对照组给予复方芦荟胶囊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西沙比利治疗;空白对照组给予常温蒸馏水,每日灌胃一次;正常组大鼠及各治疗组大鼠正常饮食,不限食水。实验期间对大鼠粪便粒数及含水量进行观察记录,药物治疗14天后大鼠断食不断水24h,断头法处死大鼠,留取肠道组织标本。采用c-kit抗体作为胃肠道ICC的特异性标记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中c-kit抗体标记ICC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并应用Image-Pro Plus6.0专业图像分析系统,对c-kit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面积及积分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一般体征观察正常组大鼠状态佳,精神好,反应敏捷,双眼有神,皮毛光泽柔顺,粪便黄褐色,呈椭圆型,长度0.7-1.1cm,质地较软,易掰开,尿量正常。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倦怠少动,团缩拱背,易激惹,皮毛干枯毛躁,易脱落,欠光泽,粪便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小黄豆状,长约0.4-0.6cm,质地稍硬,个别不能掰开,尿量正常。中药组、中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皮毛较前光泽,基本接近正常组大鼠;空白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未见明显好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无大鼠死亡。(2)大鼠粪便粒数及含水量观察在冰水灌胃2周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粪便含水量及粪便粒数显著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灌胃2周后,中药组、中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大鼠粪便粒数及含水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组间相比粪便含水量及粪便粒数无显著差异(P>0.05)。(3)大鼠肠组织病理观察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小肠及回盲部结构完整,未见充血、水肿、糜烂等异常病理改变。光镜下正常组大鼠ICC多分布于结肠及小肠肌间神经丛周围,回盲部较少。ICC胞体较大,形态多样,呈纺锤形或卫星形,有2个或2个以上的细胞突起,占细胞大部分,胞质较少。空白对照组大鼠肠道ICC形态及分布与正常组相似,主要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和肌深丛,但表达较少,由ICC突起相连所形成的带状或网状结构也少见或不明显。光镜下各治疗组大鼠肠组织内c-kit阳性ICC的形态、分布及其之间连接与正常组大鼠无显著差异。(4)大鼠肠组织内Cajal间质细胞表达中药组、中药对照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结肠、小肠、回盲部c-kit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增强(P<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表达相似,但仍有统计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冰水灌胃法模拟人类饮食生冷后胃肠道粘膜受损,血管收缩,进而出现腹痛、便秘、消化不良、肠道敏感性降低等症状,成功建立IBS-C模型,体现了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加等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为IBS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基础及支持。麻枳降浊方干预性治疗的IBS-C大鼠肠道ICC的IOD及阳性面积有所升高,虽然较正常组有所差异,各治疗组有显著改善趋势,推测其通过对IBS-C模型大鼠结肠、小肠及回盲部平滑肌ICC数量及超微结构改善,增强肠道传导功能,增加粪便含水量,从而改善便秘,为中药复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