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基于2006年11月—2008年7月按季度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乌伦古湖28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现存量对乌伦古湖的水体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及浮游植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鉴定到浮游植物166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隶属于8门91属,其中Anabaena bergii为新疆新记录种,两种硅藻Chaetoceros sp.和Thalassionema sp.属于海产种类。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分别有34属69种和32属54种,蓝藻门(Cyanophyta)和裸藻门(Euglenophyta)次之,分别有10属17种和6属13种,黄藻门(Xanth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和隐藻门(Cryptophyta)种类均较少,分别为3属4种、3属5种、1属2种和2属2种。对比分析历史资料发现,乌伦古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由1978年8月的6门75种增加到2008年7月的8门137种,其周年种类组成由2001-2002年的7门50属增加到2007-2008年的8门91属。2.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变化。从季节分布看,2006-2007年与2007-2008年均以秋季种类最多,夏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各季种类组成均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蓝藻门和裸藻门次之,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种类均比较少。从水平分布看,2006-2007年与2007-2008年藻类种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同采样点在两周年间的藻类种类数变化不大,其中11#采样点藻类种类数最多,分别为109种和108种,26#采样点藻类种类数最少,分别为67种和63种。从垂直分布看,2006-2007年与2007-2008年,藻类种类数变化规律一致,均为:中层>上层>下层。3.乌伦古湖优势类群由蓝藻门的中华小尖头藻、绿藻门的微小四角藻、小形月牙藻、扭曲蹄形藻、椭圆小球藻、小球藻、水溪绿球藻、粗刺四棘藻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和肘状针杆藻构成。在各周年内,春季和秋季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微小四角藻,夏季主要优势种为硅藻门的肘状针杆藻,冬季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中华小尖头藻;各采样点优势类群组成均以微小四角藻、肘状针杆藻、中华小尖头藻、尖针杆藻和小形月牙藻为主,而扭曲蹄形藻、椭圆小球藻、小球藻、水溪绿球藻和粗刺四棘藻在各样点所占比例均较小;优势类群生物量的垂直变动规律为:表层>中层>下层。4.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从季节分布看,在各周年内,乌伦古湖藻类细胞密度的季节分布呈夏秋高、春冬低的分布趋势。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均是夏季细胞密度最高,分别为9.150×10~5ind./L和9.519×10~5ind./L;冬季细胞密度最低,分别为1.106×10~5ind./L和1.767×10~5ind./L。对比分析历史资料发现,乌伦古湖夏季细胞密度有明显增长,由1978年8月的0.810×10~5ind./L增加到2008年8月的9.519×10~5ind./L。从水平分布看,在各周年内,乌伦古湖各采样点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年均最高值均出现在吉力湖的26#采样点,年均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布论托海的23#采样点和21#采样点。从垂直分布看,2006-2007年乌伦古湖细胞密度分布规律为:表层>中层>下层;2007-2008年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规律为:中层>上层>下层。5.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从季节分布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藻类生物量均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分布趋势,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分别为6.770 mg/L和7.095 mg/L,最低值出现在冬季,分别为1.454 mg/L和1.517 mg/L。对比分析历史资料发现,乌伦古湖藻类年均生物量由2001-2002年的3.715 mg/L增加到2007-2008年的3.964 mg/L。从水平分布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藻类生物量在各采样点存在明显变化,年均最高值均出现在吉力湖的26#采样点,年均生物量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布论托海的23#采样点和21#采样点。从垂直分布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规律相同,均为:表层>中层>下层。6.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也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从季节变化上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分布趋势,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分别为5.447mg/m~3和5.772mg/m~3,最低值出现在冬季,分别为2.705mg/m~3和2.892mg/m~3。从水平分布上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各采样点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最高值均出现在吉力湖的26#采样点,年均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布论托海的19#采样点和18#采样点。从垂直分布上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叶绿素a浓度分布规律均为:表层>中层>下层。7.在乌伦古湖,水温、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现存量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水温对现存量的季节分布影响极为显著(P<0.01)。总磷对现存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有极为显著的影响(P<0.01)。高锰酸盐指数仅对2007-2008年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而透明度对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2007-2008年)的水平分布也存在显著影响(P<0.05)。8.采用现存量法评价2006-2008年乌伦古湖营养状况为中营养型,采用优势种群法评价2006-2008年乌伦古湖营养状况为富营养型,结合理化指标认为,乌伦古湖属中营养型湖泊。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评价2006-2008年乌伦古湖污染状况为轻污或无污染,结合理化指标认为,乌伦古湖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9.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浮游植物可提供的鱼产潜力分别为0.630×10~4 kg/km~2和0.657×10~4 kg/km~2,与1985-1987年(1.274×10~4 kg/km~2)及2001-2002年(0.700×10~4kg/km~2)相比,浮游植物提供的鱼产潜力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