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黑色陶瓷层显色原理,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Fe、Co、Ni和Cu替位掺杂MgO后的禁带宽度及态密度分布。通过Fe掺杂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验证和探讨了镁合金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掺杂元素的选择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经第一性原理计算,Fe、Co、Ni及Cu元素掺杂均可降低MgO的禁带宽度,且带宽随掺杂浓度增大而减小,理论上符合黑色陶瓷层掺杂的要求,其中降低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Fe>Co>Ni>Cu。掺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黑色陶瓷层显色原理,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 Fe、Co、Ni和Cu替位掺杂MgO后的禁带宽度及态密度分布。通过Fe掺杂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验证和探讨了镁合金微弧氧化黑色陶瓷层掺杂元素的选择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经第一性原理计算,Fe、Co、Ni及Cu元素掺杂均可降低MgO的禁带宽度,且带宽随掺杂浓度增大而减小,理论上符合黑色陶瓷层掺杂的要求,其中降低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Fe>Co>Ni>Cu。掺杂时,除Fe掺杂价带顶不变外,Co、Ni和Cu均使MgO价带顶向高能移动,而所有掺杂MgO导带底向低能移动;由态密度分布得出,这四种元素掺杂引入了 3d和4s能级,3d态和4s态分别影响MgO价带和导带能级的组成和分布。Fe掺杂黑色陶瓷层制备时,Fe盐浓度增大,陶瓷层颜色越深,但浓度过大,陶瓷层易烧蚀。当Fe/Mg为3.5 at.%时,陶瓷层总色值为24.71,优于Cu掺杂陶瓷层,与计算结果吻合;该陶瓷层在可见光区域吸收率高达96%;结合XRD及XPS可知,Fe掺杂MgO陶瓷层形成了 Mg1-xFexO,相同厚度Fe和Cu掺杂黑色陶瓷层与MgO白色陶瓷层的腐蚀电位相近,腐蚀电流密度和电化学阻抗值均为10-9 A·cm2和105Ω·cm2,说明掺杂元素未改变MgO陶瓷层的物相;Fe掺杂黑色陶瓷层价带顶由0.61 eV移动至0.94 eV,导带底由5.58 eV移动至2.64 eV,禁带宽度由4.97 eV缩小至1.70 eV,使得陶瓷层光吸收临界波长由249.5 nm扩展至729.4 nm,证明掺杂元素降低MgO陶瓷层禁带宽度至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即为MgO黑色陶瓷层着色元素选择的理论依据。掺杂元素实际的掺杂效果取决于微弧氧化工艺中的条件和参数。
其他文献
单点增量成形技术是一种钣金零件无模柔性成形技术,因其工装简便、易实现自动化、柔性高等优势,适用于板料和管料类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的成形加工。管料增量成形是利用形状简单的工具,沿分层成形轨迹对管壁施加局部载荷,使管壁当前加载区域产生变形,累积该变形获得所需管状零件。针对金属波纹管现有的液压成形、机械胀形及焊接成形等工艺存在模具复杂、能耗高及柔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金属波纹管单点增量成形技术。通过金属管增量
冷滚打成形作为一种新型的近净成形技术,是通过高速旋转的滚打轮对制件进行断续的击打和滚压作用,迫使制件局部金属材料在常温条件下发生塑性流动,通过运动轨迹的叠加和变形的不断积累最终形成高性能制件。冷滚打成形技术展现出来的绿色、节能、高效等诸多优点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期趋势一致,在齿形零件的制造领域处于前沿位置。随着冷滚打成形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形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工艺参数之间的多重耦合作用使得
大尺寸复杂构件的低成本、高效快速近净成型是制造技术重要发展方向,在航空、航天、汽车及能源等工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增材制造是一种无模具,可直接低成本一体化制造复杂构件的新技术,其优越构型能力使现有制造技术在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方面难以实现的问题得以很好解决。本文以5356铝合金结构件电弧增材制造为对象,重点研究结合层和沉积层凝固机理以及热输入方式对试件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对于高速发展的制造业,急需研究一些能够满足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制造出高精度产品的方法,而误差补偿技术具有成本低、快速提升机床精度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误差补偿方法主要采用激光干涉仪对数控机床的几何误差进行检测并补偿,然而该方法无法补偿机床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而利用插补器进行误差补偿又会受到机床访问权限的限制。针对该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基于离散模型的自适应补偿算法,并将误差补偿到模型上的每
镁合金由于高比强度、优异的电磁屏蔽性和可加工性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和电子通信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镁合金高的电化学活性,使其易于氧化且在室温下易于腐蚀,严重限制了其工程应用。ZrO2和TiO2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氧化物陶瓷材料,超疏水表面可在金属基体和腐蚀液之间形成一层空气膜并有效阻碍腐蚀性介质与金属基体的相互作用,在镁合金表面构筑ZrO2/TiO2的超疏水层则有望显著提升镁合金材料
管道输送作为石油天然气主要的运输方式,最为经济安全,在国内外均发展迅速。但频繁发生的油气泄漏、输送管爆炸等事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腐蚀破坏是影响管道系统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关键性因素。层状复合材料使强度、熔点、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的异种金属实现完美的冶金结合,充分发挥了每种材料的各自特性。本文以TA1、Q235异种金属为研究对象,从熔化焊非均匀温度场及组织匹配性出发,剖析TA1、Q235焊缝
近年来,工业技术不断朝向现代化、产业化以及规模化发展,各种极端的工作条件频繁出现,对于加工工具、材料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硬质涂层作为一种高性能材质,可用作材料表面充当防护涂层,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使其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硬质涂层通常包括高硬度、高熔点的碳化物、氮化物、碳氮化物、硼化物、氧化物等材料。氮化物硬质涂层作为第四族元素综合性能优异,具有熔点、硬度高,耐磨性以及耐腐蚀性优良等
β单相区锻造(β锻)结合两相区热处理为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片层交织的网篮组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法,片层的含量、形貌和分布决定着网篮组织的性能,对其预测控制极为重要。然而该过程中片层的演化复杂,且对锻造和热处理工艺参数敏感。因而,在明确网篮组织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研究探明β锻结合两相区热处理工艺对网篮组织中片层演化的影响规律是实现目标组织控制的关键。本文采用热模拟压缩实验、热处理实验,结合定量金相分析技
马氏体不锈钢的显著特点是淬透性好,可以通过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进行强化,从而得到较高的强度、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及耐疲劳特性,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能力,因此在石油、化工、汽车及航空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由于马氏体不锈钢焊接接头易产生裂纹、脆化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采用FISCO试验、热影响区最高硬度试验和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评定了新型热轧马氏体钢10Cr13Ni2的裂纹敏感性;
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屈服强度不高,在制造、服役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引发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马氏体相变过程会使得材料的部分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的使用。目前,关于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化学成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形变模式,而应力状态无论对于材料内部晶粒变化或是整体材料的性能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应力状态对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超声冲击是奥氏体不锈钢在强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