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04年SPOT5、1999年Landsat7ETM+、1990年Landsat5TM三期卫星影像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庞泉沟森林景观现状及动态进行分析,进而对保护区的森林景观规划提出建议,为今后提高景观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支持。论文结合三期遥感数据,对庞泉沟地区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林地是庞泉沟地区景观的基质,在控制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林地斑块平均规模逐步扩大,斑块形状逐步趋于复杂,但景观整体的多样性有所下降,均匀度指数也处于低水平,说明景观中的优势类型(华北落叶松林和云杉林)逐渐加强其优势地位,从而使景观总体的异质性有所下降。保护区划分了三个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斑块平均规模最大,景观类型最少;实验区包括了保护区所有的景观要素类型,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多。核心区景观类型的形状最复杂,实验区斑块形状规则。核心区的斑块密度最小,其次是实验区。缓冲区斑块密度最大,功能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受景观类型数影响较大,核心区的景观类型最少,多样性指数最小;实验区的景观类型最多,多样性指数最大。缓冲区具有最高的优势度和最低的均匀度值。功能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表明:2004年的核心区的景观类型少于1990和1999年的,总体上核心区斑块平均规模变化是先增大都减小,实验区的斑块平均规模一直减小。无论核心区还是实验区,总体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都在逐年增加,实验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实验区的多样性高于核心区,2004年的核心区和实验区的多样性均低于其他年份。从均匀度数据来看,核心区2004年最高,实验区2004年最低,说明核心区2004年的异质性最低,实验区2004年的异质性最高。庞泉沟自然保护区2000年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保护原则和目标,将保护区功能区区划调整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这个更改是合理、科学的。另外,基于2000年总体规划的不足,本文从林道景观和生态旅游开发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