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是二十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迅速向全球扩展,目前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并列的第三种主流融资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投资银行家们创造出许多复杂而富有创新意义的融资结构和高效的载体以满足各类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虽然资产证券化凭借灵活的交易结构转嫁、分散、减少了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风险结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特别是过度的资产证券化反而放大了信用风险。
资产证券化自推出之后,失败的案例并不少数,而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但使众多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境地,至今还在对世界各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以最惨痛的事实说明证券化在繁荣金融经济的同时,也蕴藏着更大比例的风险。在此情况下,中国资产证券化进程该何去何从,已经成为摆在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考虑到目前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和实际需要,在研究时采取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此外,还运用了比较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等。全文主要围绕问题概述、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四个层次展开:
首先,在第一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问题及信用风险分析。阐述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来源、体现和现有的控制方法;
其次,第二章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理论及其中的风险控制原理,并进一步从现金流、交易参与者和风险隔离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基础资产品质和交易结构对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三,鉴于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本文在第三章论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传导原理,剖析了其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失控因素,进而指出次贷危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第四,在前文论述基础上,本文在最后的第四章针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给出了建议。
资产证券化发展比较快的国家,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数量分析并与产品定价结合,形成了丰富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与定价模型。本文认为导致证券化交易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一部分来源于支持资产质量及证券化交易结构本身,另一部分则来自于交易本身以外的市场环境,包括政治与法律制度环境。由于基础资产的品质和交易结构的架设将根本性地决定交易现金流的各种属性,进而对代表交易现会流请求权的证券化产品产生决定性影响,基础资产品质及交易结构也就构成证券化交易的信用风险的源泉。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因证券化交易的内部因素(即基础资产特性)和交易结构本身所导致的交易风险(即交易的信用风险)。
本文有以下主要观点:(1)资产证券化在给金融体系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定价风险,多方参与的风险,结构风险,竞争风险,金融体系变动风险,其中基础性和影响最大的是信用风险。(2)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产生于其交易设计所反映的信用链结构,信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为信用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基础资产品质和交易结构则决定信用风险是否会得以发生。(3)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核心是从现会流管理、交易参与者控制和风险隔离设计三个方面保证基础资产品质和恰当的交易结构。(4)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强化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健全中国评级行业和加强风险监管,将是管理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有效对策。
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对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2)针对资产证券化中信用风险的特性,提出了现金流、交易参与者和风险隔离设计模式,为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信用风险控制问题提出了建议。(3)针对我国施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资产证券化相关制度的发展方向的建议。同时不足之处体现为:由于进行理论探讨,所运用的数理分析较少,进一步的模型数量化研究留作今后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