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调查糖尿病护理门诊患者失访的原因,分析可能造成失访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2将赋能教育应用于失访患者,确定其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造成失访的相关因素。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出院的糖尿病患者根据失访与否进行分组,随机抽取失访和非失访患者各180例。根据预留联系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联系。采取开放式提问,了解两组患者对随访的态度、现状,另外向失访患者提问失访的原因;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受教育情况,工作状况、医保、定点医疗、治疗方式、用药情况、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将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并作回归分析。2作为补充试验,探讨不同随访频率与失访结局的关联性:重新抽取自2011年11月起新出院糖尿病患者240人,随机分为三组开展随访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完全一致,但三组随访教育频率分别为:每周1次、每2周1次和每月1次。教育周期均为3个月,之后改为每月1次门诊随访。在3个月和1年后进行监测,应用卡方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随访频率与失访、血糖控制的关系。3应用赋能教育对失访患者进行干预:电话联系失访患者,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对其中80例患者实施3个月的糖尿病赋能教育。期间应用中文版糖尿病赋能量表(CM-DES)进行评估,并按照赋能教育5个步骤实施以患者为主导的赋能教育,于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1年时进行效果监测。结果1患者对随访的主观态度不重视(OR=I.60)、独自随访能力降低(OR=2.53)、在岗工作(OR=I.9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OR=2.17)与失访存在相关性,是造成失访的危险性因素。而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受教育程度、医保、定点医疗、治疗方式、社会支持与失访未发现明显相关(p>0.05)。2不同随访频率设置组中失访的发生率(χ2=1.96)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75),可认为其不是造成失访的原因。随访干预后,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F=37.63)、空腹血糖(F=21.68)和餐后2小时血糖(F=199.44)均显著下降(p<0.05)。三组之间血糖水平相当(p>0.05),不同随访频率对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一致。3失访患者通过赋能教育指导,1年内失访率同普通患者基线水平相当,为21.5%。通过赋能教育,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得到显著改善:其中饮食(F=38.22)、运动(F=89.39)、血糖监测(F=50.7)、足部护理(F=20.63)和平均吸烟情况(F=9.43)显著改善(p<0.05),然而用药情况(F=3.45)在赋能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自我效能(F=122.16)和赋能得分(F=127.53)较之前显著提高。结论1造成患者失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主观对于随访的重视程度,自身行动能力、是否在岗工作以及并发症的程度是影响随访的重要原因。2不同随访频率设置不会造成失访,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护士需要在工作中对于容易失访的患者予以重视,尽可能提高随访出席率。3赋能教育是帮助患者发现自身内在的能力以控制自身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激发患者主观的动力以促进行为改变。对失访人群进行赋能教育,可促使失访患者回归随访,增强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使血糖水平得到更好地控制,从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