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最重要的当代黑人女作家和评论家之一,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7年,她的巅峰之作《宠儿》问世。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奴隶主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使儿女不再落入奴隶主的魔掌,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莫里森的小说始终以探索和表现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宠儿》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再现了奴隶制对黑奴们精神上的摧残,对黑人文化和历史的践踏,揭示了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小说生动描述了黑奴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滞留在心灵上的深重创伤,在逃离奴隶制多年后,广大黑人民众仍无法从心头祛除它的巨大阴影,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小说呼吁黑人民众从民族悲剧的灰烬之中崛起,勇敢地直面奴隶制残暴兽行所留下的累累伤痕,重建民族文化,重塑自我。
本文除引论和结论外由三个章节组成。
引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回顾了《宠儿》的研究情况。
第一章从讨论“宠儿”碑文入手,分析了以西方教育与科学为支撑的白人意识形态是奴隶制度和殖民主义的源头,殖民者残酷剥削黑人奴隶,摧毁其本土的历史、文化,塞丝忘记了她的母语,奴隶们失去了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奴隶主赐予的代号,这一切昭示了黑人奴隶们文化的荒废,而其最危险的后果是奴隶们获得解放后,无法摆脱奴隶制度的梦靥,获得自我身份认定。
第二章着重描述了奴隶制仍然影响侵蚀着黑人民众的心灵,阻碍他们重建自我。黑人民众被剥夺了自我,白人的意识形态趁机渗透进来,因此他们对贝比·萨格斯和塞丝心生嫉妒,认为她们把所有的福分与荣誉都占全了,于是没有人前来通知猎奴者的到来,从而间接导致了杀婴悲剧的发生。而保罗·D也因为不能原谅塞丝的行为离开了她。美国黑人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第三章阐述了美国黑人重获自我的可能性。首先,残酷的生活状况促使塞丝开始思考奴隶制的本质,只有冲破种种障碍,才能重建自我。其次,身份扑朔迷离的宠儿帮助塞丝和保罗·D打开尘封的记忆,直面压抑许久的屈辱和痛苦。再者,塞丝和保罗·D最终能够彼此相互理解,为在家庭中重获自我创造了条件。最终,为了拯救母亲丹芙走进了黑人社区,大家摈弃了骄傲,帮助塞丝母女渡过难关。所有这一切预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最后为论文的结论部分,概述了全文,启发人们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平等,属于所有人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