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大文化的理念和背景下,对游仙诗作整体研究,力求以新方法、新视角对这一传统诗型进行阐释和破译。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游仙诗的渊源与背景》、《游仙诗的文本解析》、《游仙诗的文化阐释》和《余论》。《导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并对游仙的概念和游仙诗的特征、类型作了界定,把游仙诗分为狭义游仙诗(叙述者作为主人公参与游仙过程)、咏仙诗(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吟咏仙人、仙境或仙术)和慕仙诗(叙述者虽未进入游仙,但表现出对仙界强烈的企慕之情)三大类。《游仙诗的渊源与背景》部分,分别阐述了神仙思想的形成、仙话体系的构架以及人们探求不死的愿望与迷狂、《楚辞》、仙道小说对游仙诗的影响等问题,力图从思想渊源、社会风气、文学传承等方面,揭示游仙诗产生与发展的宏观文化背景。《游仙诗的文本解析》部分运用现代批评方法,从意象与结构入手,对游仙诗的文本进行了解读,认为游仙诗的意象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人物意象(仙人与求仙者)、环境意象(仙境)、行为意象(度引与求仙);游仙诗的结构则因其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游仙诗(狭义)由缘起(游仙的动机)、历程(飞游、访仙、习道、求女、修炼等)、终结(超越或回归)三块组成,咏仙诗由主干(吟咏仙人、仙事、仙物等)和伸发(议论析理或颂咏仙德)二块组成,慕仙诗由(慕仙诱因和慕仙情怀)二块组成。此外,这部分还把游仙诗与步虚辞、仙真诗、拟仙诗分别进行比较,力图进一步凸现游仙诗的文类特征。《游仙诗的文化阐释》部分,分别以《山水与游仙》、《园林与游仙》、《女性与游仙》、《方术与游仙》为题,从仙人、仙境、仙术三方面深入、细致地开掘了游仙诗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并进而揭示了游仙诗与山水诗、游园诗、艳情诗等诗型的区别与联系。《余论》部分粗线条地勾勒了汉魏六朝以后游仙诗的发展与演变脉络,指出游仙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限于“游仙”主题本身,它在与其他诸诗型的碰撞、交融过程中,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语汇、意象、结构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