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湾战争胜利后,美国社会似乎逐渐走出了越战的阴影。世纪交替之初,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后,美国媒体更加积极地致力于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呼吁公众抵御外敌,有关颂扬“正义之战”的影片(曾一度风靡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初期)也重现于大屏幕之上。然而,《现代启示录》(2001)作为同一时期的票房收视佳作,却其并没有迎合当下好莱坞战争影片的主流趋势,而致力于提醒人们所谓的越南综合症并没有完全掩埋在当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之下。电影《现代启示录》改编自殖民时期小说《黑暗之心》(1902),于1979年首次搬上大银幕。而《现代启示录》(2001)又在1979年版本的基础上经由重新编辑和润色而成。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仅针对电影的某一个单独版本进行主题的讨论或者叙事分析,而忽视了电影本身衍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背后历史语境变化的意义。因此,在后经典主义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兼顾影片新旧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和该电影的蓝本小说《黑暗之心》,对《现代启示录》(2001)进行叙事批评。论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以及论文框架。论文主体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论文揭示了影片是如何通过对故事时间的设置来追溯越战的本质。研究首先剖析了影片中随着故事时间的推进,历史进程在不断后退。男主角威拉德的寻找之旅一步步地将越战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殖民战争、以及更古老的原始时期联系在了一起。基于此,可以看出影片试图通过越战来反思人类既往黑暗的战争史。论文的第二部分在话语层面上,从时序、时长和时频(即重复)等方面分析电影在话语时间的掌控方面对展现越战的独特性做出了哪些贡献。分析发现,影片通过对话语时间的掌控,分别呈现出了越战的残酷性、欺骗性、荒谬性以及碎片化记忆等特征。而正是这些越战特性所带来的情感震撼使观众产生亲历越战的真实感。在历史语境时间的层面上,论文着重探讨了相较于1979年版本的电影,2001重生版在不同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做出了哪些调整和增补。由分析可知,《现代启示录》(2001)中添加的崭新元素更多的关注了少数种族、女性、以及所有参与越战的普通士兵,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和政治语境是相关联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优越感也仍然是好莱坞战争影片不变的情节。最后,结语部分对上述讨论进行了总结概括。与此同时,论文进一步阐明了作为越战经典之作的影片在好莱坞新时期的现实意义,力图为当前如何通过文学和文化作品的创作进而塑造国家形象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