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一种表现症状,常见于多产或产程异常的中老年女性,据研究表明[1],目前我国女性POP的发病率达40%。由于盆底组织的退化、创伤、先天发育不良或某些疾病引起筋膜、结蹄组织损伤、张力减低导致其支持功能减弱,产生了POP,使女性生殖器官和相邻脏器下移。临床上,女性多在咳嗽、大笑、行走等腹压增加情况下自觉阴道内脱出块状物,遂来就诊。目前,临床普及的诊断及评估POP的方法仍主要为ICS POP-Q法[2]。大部分有关盆腔脏器脱垂的研究都是基于此理论基础上研究的。四维超声技术虽已开展多年,但其在诊断盆底疾病领域仍为一项新兴技术在不断发展。盆底四维超声不仅能观察整个盆腔的情况,评估盆腔脏器脱垂情况,还能对脱垂物类型及脱垂程度进行准确分型、判断,同时,对于盆底手术后植入人工材料,如补片、吊带的患者,盆底四维超声技术还能直观的显示人工材料的位置及活动情况并可作为术后随访手段监测POP术后复发情况。 本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四项: 1.研究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像学超声脱垂截断值与POP-Q坐标值的关联性 2.分析四维超声对盆腔脏器脱垂的诊断价值 3.利用超声研究测量分析不同于术方式后,POP前、中腔室术后复发情况是否有影像学差异 4.研究超声测量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扩张是否影响盆腔脏器脱垂盆底手术后复发率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经临床确定具有盆腔脏器脱垂(膀胱脱垂或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或直肠膨出)症状的、POP女性患者178例,平均年龄为(66.89±5.79)岁(40~74岁),平均术后(13.54±7.4)个月(1~24)个月,其中,可获得有效超声数据的女性有169位,本文研究的手术方式为:1.腹腔镜下子宫、双附件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骶韧带悬吊术2.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手术前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及POP-Q检查且手术2年左右进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复查。 对于其中的169位可获得有效超声数据且患有盆腔脏器脱垂的女性,利用ICS POP-Q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并记录Ba,C、Bp数值。选择GE Volusi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置RAB4-8L三维凸阵探头,频率4.0~8.0 MHz,二维扫查角度70°,实时三维容积角度85°对被检查者进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在4D、render及TUI模式下,尽可能选择高质量图像,进行参数测量、记录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子宫颈、直肠的下移距离,测量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同时记录其他超声测量参数。需要注意的是,保证超声检查医师对POP-Q测量结果不知情,以防止影响超声检查准确性。 结果: 1.结果显示,在这169位具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的女性中,所有POP-Q测量脱垂指标点均与超声测量的盆腔脏器脱垂截断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盆底四维超声可以很好的诊断POP及评估盆底手术后,POP的复发情况。 3.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超声测量的前、中腔室pop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前、中腔室术后POP的复发与手术方式的不同无明确相关性。 4.在本研究样本中,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以25cm2为界限值)的患者,POP术后复发率为66.7%,而在无肛提肌裂孔面积扩大的患者中,其POP术后复发率为3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POP总复发率与肛提肌裂孔面积扩大有关。 结论: 1.现在国际公认的POP-Q与超声影像学有关POP明显脱垂截断值(即Ba>=-0.5,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参考线以下10mm; C>=5,子宫颈位于耻骨联合参考线上约15mm; Bp>=-0.5,直肠位于耻骨联合水平线以下约15mm)之间的关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四维超声技术可以作为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诊断依据,它是POP-Q诊断方式的良好补充,是一种新兴的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断技术。其在PFD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前景。 3.经超声影像学分析,盆底手术方式的不同与前、中腔室POP术后的复发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4.对于盆底手术后POP是否复发,肛提肌裂孔面积扩张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利用盆底四维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以作为手术前预测POP复发情况的一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