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成长范式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爱略特(1819-1880)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在英国文学史中的牢固地位早已确立。她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主题和广阔的视野使得十九世纪以来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爱略特无愧于“女性中的莎士比亚”的称号。她的第三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爱略特最具自传性的小说。在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里,麦琪的形象最为突出。然而,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女性主义主张却无法达成一致的见解。许多批评家认为,作为一个在生活中自主反叛的知识女性,爱略特非但没有给她的女主人公奋斗的出路和辉煌的成就,反而让她们屈服于传统观念的淫威,要么成为封建婚姻的奴隶,要么凄惨地死去,体现了她思想上保守的一面。最近,女性主义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阅读体现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这些批评家认为,爱略特在作品中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并严厉谴责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制,在这方面,她不愧是女性主义的先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却夸大了爱略特作品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本文作者认为,爱略特作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不仅是停留在揭露“妇女问题”的表面层次,而是由于她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实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式。本文拟从神话主义原型批评入手,追踪麦琪成长的过程,以之前的女性成长小说为参照,分析爱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建构的女性成长范式,评价爱略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 论文引言简略介绍爱略特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重点介绍女性主义批评家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批评观点及各自的批评误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神话原型理论在文学批评,特别是在教育成长小说批评中的应用,并简要回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之前英国小说中女性成长的范式。 第二章讨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以圣奥格镇为代表的父权社会构建的文化神话。这些神话从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向女性灌输女性气质的观念,使女性甘于从属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麦琪必须打破的文化神话包括性别差异神话,女性纯洁神话,以及自我牺牲神话。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按时间顺序仔细分析麦琪的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麦琪不堪忍受这些神话的压制,决定响应内心对独立和自由的呼唤,寻求知识和性的满足。她努力排除各方面的阻挠,拒绝她的父母、兄弟,朋友、爱人以爱的名义,要她牺牲个人的追求的要求。最终,她带着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力量重新回到圣奥格镇,在洪水中实现对人类生命和灵魂的拯救。 在结论部分,本文讨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成长的三个范式各自的优缺点,评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体现的范式对之前范式的突破和不足。
其他文献
期刊
李清照和萨葬分别是中国和希腊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抒情诗人。目前已有很多涉及二者的比较研究,但专注于对比两位诗人的文章不仅数量少而且比较范围和内容较狭窄。作为东西方最
期刊
S.巴达姆哈坦(C.Бадамхатан,1934-1998年)是蒙古国著名民族学家,为蒙古国现代民族学的学科独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借鉴西方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将真正
学位
王芳到学校参加亲子游戏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孩子通过摸手来辨认自己的妈妈。学生与家长都很乐意参加这个活动。  妈妈们都被一面大大的白纸板挡住了,只留一个小洞让她们把手伸出来,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纷纷跑上前来仔细辨认这一排手。有的看,有的摸,还有的拿鼻子嗅,热闹非凡。  王芳下岗后,昨天刚找了一份工作,是帮人搬东西。由于是第一次搬,手起了血泡。早上和儿子一起到学校的时候,儿子还拉着她的手说:“你的手
期刊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采用对比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中有关女性及男性领导人竞选获胜的新闻报道的
期刊
本论文在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了“ちょつと”的意思和用法。主要通过搜集大量实例进行考察。首先,从日语教材、日本文学作品、日本电视剧当中搜集“ちょつと”的实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