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爱略特(1819-1880)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在英国文学史中的牢固地位早已确立。她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深刻主题和广阔的视野使得十九世纪以来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爱略特无愧于“女性中的莎士比亚”的称号。她的第三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爱略特最具自传性的小说。在栩栩如生的人物群里,麦琪的形象最为突出。然而,女性主义研究者对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女性主义主张却无法达成一致的见解。许多批评家认为,作为一个在生活中自主反叛的知识女性,爱略特非但没有给她的女主人公奋斗的出路和辉煌的成就,反而让她们屈服于传统观念的淫威,要么成为封建婚姻的奴隶,要么凄惨地死去,体现了她思想上保守的一面。最近,女性主义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阅读体现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这些批评家认为,爱略特在作品中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并严厉谴责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制,在这方面,她不愧是女性主义的先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却夸大了爱略特作品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本文作者认为,爱略特作为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不仅是停留在揭露“妇女问题”的表面层次,而是由于她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实现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式。本文拟从神话主义原型批评入手,追踪麦琪成长的过程,以之前的女性成长小说为参照,分析爱略特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建构的女性成长范式,评价爱略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
论文引言简略介绍爱略特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重点介绍女性主义批评家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批评观点及各自的批评误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神话原型理论在文学批评,特别是在教育成长小说批评中的应用,并简要回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之前英国小说中女性成长的范式。
第二章讨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以圣奥格镇为代表的父权社会构建的文化神话。这些神话从宗教、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向女性灌输女性气质的观念,使女性甘于从属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麦琪必须打破的文化神话包括性别差异神话,女性纯洁神话,以及自我牺牲神话。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按时间顺序仔细分析麦琪的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麦琪不堪忍受这些神话的压制,决定响应内心对独立和自由的呼唤,寻求知识和性的满足。她努力排除各方面的阻挠,拒绝她的父母、兄弟,朋友、爱人以爱的名义,要她牺牲个人的追求的要求。最终,她带着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力量重新回到圣奥格镇,在洪水中实现对人类生命和灵魂的拯救。
在结论部分,本文讨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成长的三个范式各自的优缺点,评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体现的范式对之前范式的突破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