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未来学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改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未来学术人才队伍培养主力军,是研究者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之一。研究生从一名科研的“生手”成长为“熟手”,归根结底是研究生专业社会化过程,专业社会化即在组织的结构和文化要素中,个体主动或被动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信念,并内化为价值系统以及惯习化的过程。本研究欲探讨研究生在实验室这样的组织结构与文化中与导师、同门、同行以及学科进行互动的过程与方式,及其对研究生专业行为、观念和价值观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进而阐明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微观过程,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有益意见或建议。本研究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论,采用“强度抽样”的方式,选取一个理科实验室作为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场域,进行田野研究。实验室作为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微观学术生态系统,它是个体进行身份建构的情境。实验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功能分区和人员分离的特点,人员结构呈现出以年轻学者为主体的金字塔型的学术梯队。以实践取向、实用导向、追求创新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和阿Q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文化,不仅与学科文化具有耦合性,而且还将“做人”和“做事”整合起来。实验室文化以无形的方式浸润到个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之中,成为个体行为的参照点。个体通过与结构的互动而获得持续发展,借助于称谓和集体记忆等符号,生成共享的意义系统;通过对共同愿景的理解、教师学术权威的赋权以及集体活动和集体仪式,习得组织内部的秩序和规则;借助于开题、实验、论文以及组会,个体对于学科范式的理解得以不断增进;与实验室成员之间的强关系以及与实验室外的学术系统中的弱关系,相互交织,共辅于个体学术网络的构建。与导师、同门、同行以及学科的互动,是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秘密所在。研究生利用制度的弹性空间,采取迂回策略,在结构的制度框架内保持个人最大程度的自主权;同时个体基于发展的需要,与结构之间建立了一种“命运共同体”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共辅发展”的关系。个体在选择行动策略的同时,也在对结构进行着改造,进而个体与结构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研究生在结构中也从“束缚”变得“自如”,甚至是化作新结构的代言人。研究发现,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个体期待与群体支持”的最佳拟合状态。具体而言,个体对于机构的身份归属意识决定了对共同期待的认同程度;情境和群体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共同期待向个人承诺的转置程度,以及个人承诺的实现程度;在拟合的境遇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是研究生专业社会化的保障;在研究生专业化的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他人,是学生学术行为的示范者,学术品味和学术智慧的培育者。针对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研究生培养建议:构建完备的培养模式,增进对学科范式的掌握;创造集体记忆,增强成员的组织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畅通信息共享渠道,鼓励积极个体参与互动;构建跨越实验室的学术网络,丰富研究生的社会资本;创设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个体要主动调适,将实验室价值系统和自身的价值定位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