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的紧密联系已成为共识,但是人们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功能实现形式的研究视野仍局限于三方面:学校通过“间接”的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通过科技的应用与指导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教育系统固定资产投入与劳动投入带来的GDP的增加等形式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背景下,这一认识窄化了中等职业学校现实中的经济功能,并且远已落在实践之后。
本文所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功能并不是教育的产业化或营利性问题。本文通过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帮扶两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案例来说明中职经济功能实现形式的新探索--作为一个主体,参与决策,全方位地直接地推动农村产业建设。该案例中校、村、政府形成了一个互动机制,使学校发挥多方面资源优势为两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使两村有了新产业,并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产业规划、实施、人员培训、周边服务、后续支持等各环节中等职业学校都充分参与决策,不再仅通过“间接”的人才培训、技术指导、校办工厂等形式来促进经济。中等职业学校利用自身内外部的资源,将视野投向学校之外的广阔农村,其“智囊”作用使其经济功能得到扩大。
本文分析了这一案例实现的内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中观层面学校拥有技术与资源、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发展危机需要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微观层面上学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功能的认同并具独到的见解与实施方法;从外部条件来说,由于农民和农村有真实的需求、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并且学校与村庄、政府之间形成了一个三方互动的机制,这一切使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功能的扩展成为可能。
昌平案例并不是一个孤例,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扩展经济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他实践者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这不光证实了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功能实现形式的扩展,也给予我们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角色问题的新思考。
本文通过案例证实了已有理论的局限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功能的认识应该扩展。鲜活的职教实践证明: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功能可以通过直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形式来实现,这一经济功能与育人的本体功能相结合;这种直接服务经济的精神以及办学的多样性,既是农村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职业学校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要求。理论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都应有所改变,使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发挥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