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浙江凤阳山常绿阔叶林、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对象,通过林分结构指标、土壤性状等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对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结构特征及其土壤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林分的树种组成进一步丰富,林分类型逐渐由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向以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山地矮林过度。在300m、1355m、1500m海拔高度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直径分布状况符合反J型直径分布,人工杉木林标准样地林木径阶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海拔600m针阔混交林和1489m人工柳杉林的直径分布均属双峰山状曲线,呈现出多代林的结构特点。(2)在0-60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PH值、全钾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酶活性逐渐降低。300—1355m同种林分类型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PH值平均值逐渐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尿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值均增大;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为:海拔900m>600m>1355m>300m。(3)同一海拔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均表现为: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表现为: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杉木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尿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平均值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柳杉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杉木林;土壤含水量、排水能力、贮水量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7月)>春季(4月)>秋季(10月)>冬季(1月)。(4)各养分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各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变异较大。其中,土壤容重、PH值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等多数养分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而土壤含水量则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酶活性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明显地高于其它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