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以来,随着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实现稳定增长。然而,随着农业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户是农业技术的采用主体,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理解和接受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户IPM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行为,对于政府制定及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促使农户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同时注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户技术采用与扩散理论,以安徽省水稻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农户IPM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而考量农户采用IPM技术的效应,构建基于政府补贴的农户IPM技术采用激励机制,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农户IPM技术采用的博弈分析得出,促进我国农户走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农户采用IPM技术的成本和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体现。(2)沿着农户对IPM技术的“认知—→采纳意愿—→采纳决定—→采纳密度”这一完整的动态过程,构建农户IPM技术采用行为分析框架,利用安徽省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农户采纳IPM技术的现状及影响农户IPM技术采纳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农户对IPM技术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农户采纳IPM技术的意愿也较高,但是,农户对采纳IPM技术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较高的IPM技术采纳意愿并没有导致农户较高的IPM技术采纳行为。农户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在农业生产中多注重短期效应,“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现象较为严重,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仍然较为缺失。(3)基于实地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农户采用IPM技术的效应发现:农户采纳IPM技术虽然会降低农户的农药施药成本,但同时也会降低农户的粮食产量,而且农户在采用IPM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学习成本,这也是导致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户采纳该技术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4)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政府给予采纳IPM技术的农户补贴会导致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设计的克服农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激励机制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