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关节软骨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其修复历来是医学界的难点及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软骨下钻孔可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但也发现钻孔后修复组织质量虽较好,但数量较少。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针药结合方法能有效控制软骨损伤出现的症状。我们推测,针药结合可与软骨下钻孔在修复软骨缺损中产生协同作用,因此,本课题拟在软骨下钻孔基础上,联合丹参关节腔注射,同时针刺足三里,观察其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证实针药结合能有效促进软骨下钻孔修复软骨缺损,并探讨其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和部分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造成50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膝关节6mm×8mm大小的全层软骨缺损,将其作为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五组,即A组(模型组)、B组(钻孔组)、C组(丹参组)、D组(针刺组)、E组(针药组),每组10只。A组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其余四组造模后即行软骨下钻孔术。B组只做钻孔处理。C组钻孔术后1周向膝关节腔注射丹参注射液0.3ml,每周1次,共5周。D组钻孔术后1周针刺兔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30min,六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5个疗程。E组钻孔术后1周同时行丹参关节腔注射与针刺治疗,方法、疗程同上。治疗期满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透射电镜检查,并运用甲苯胺蓝染色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蛋白多糖、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透射电镜检查均显示B、C、D、E组缺损修复组织的数量及质量优于A组,且C、D、E组的修复效果强于B组,其中以E组效果最佳。(2)B、C、D、E组的致密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D、E组与B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E组的疗效优于C组与D组(p<0.01)。(3)与A组相比,B、C、D、E组的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C、D、E组表达量与B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且E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组与D组(p<0.05或p<0.01)。结论:(1)软骨下钻孔术确可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组织的再生。(2)丹参关节腔注射、电针足三里和针药结合均可提高软骨下钻孔术后新生修复组织的数量与质量,促进软骨下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3)丹参关节腔注射、电针足三里和针药结合均可提高软骨下钻孔术后修复组织中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促进关节软骨的再生。(4)针药结合在促进软骨下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方面的作用优于单纯的丹参关节腔注射及电针足三里治疗,提示针药结合促进软骨下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疗效满意,方法可行,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