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国政府在国际国内各方面都在传递着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能力和决心实现节能减排下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这些积极信号。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平衡节能减排造成的经济增长代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其次,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全球2020-2030年的环境气候工作有了全面安排和法律约束,由此,中国也即将告别非强制减排时代。另外,虽然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减排工作,但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进入强制减排国际背景下,评估中国更真实的碳排放水平,同时更深入研究低碳经济系统作用机制以指导减排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本文的研究分两阶段开展。首先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测算了中国的消费侧碳排放量,并比较了消费侧碳排放与传统生产侧碳排放核算的差异。然后分析了中国和全球主要国家(区域)的碳流动状况,进一步理解全球碳转移格局下中国所处的位置。同时,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基于结构分析法检验了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在研究的第二阶段,建立了关于碳排放、经济增长、碳强度、出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而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纳入计量经济框架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确认,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生产侧碳排放核算存在对中国碳排放水平的高估,这种高估水平从2005年到2011年在不断扩大,然后从2011年开始逐渐缩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侧碳排放流入国,即碳转移目的国。通过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可知,最终需求对碳排放的影响为正,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为负,是碳减排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为正,但贡献相对较小。通过对碳排放、GDP、碳强度、出口的向量自回归分析,我们确认了产出效应对碳排放的贡献作用,并发现碳强度、出口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都是通过GDP间接完成的。同时我们发现碳排放和GDP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说明了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表现出了长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