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形成及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喉癌转移的关系

来源 :蚌埠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淋巴管形成、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 Cath-D)的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旨在初步明确其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淋巴管形成与组织蛋白酶-D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中有无相关性。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76例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使用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podoplanin)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标记76例喉癌组织中淋巴管并测量淋巴管密度,以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1组织蛋白酶-D在喉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5.79%,在癌旁正常黏膜中是19.7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蛋白酶-D在病理分级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46%,在II+II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蛋白酶-D在临床分期I+II期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00%,在III+IV期的阳性表达率为92.8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蛋白酶-D在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8.62%,在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8.89%,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组织蛋白酶-D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在年龄分组及临床分型分组中则没有差异(P>0.05)。  2、使用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podoplanin)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测定淋巴管形成并测量淋巴管密度,经测量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为10.92±2.53,癌旁正常组织毛细淋巴管密度为4.16±2.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淋巴管密度在临床分期I+II期中为10.16±2.08,在III+IV期中为12.21±2.78,两者比较有差异性(P<0.05);淋巴管密度在声门型喉癌组中为9.67±1.14,在声门上型喉癌组中为14.0±2.3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管密度在无颈淋巴结转移组为10.28±1.93,在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为13.00±3.2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以年龄分组及病理分级分组方面则没有差异(P>0.05)。  结论:1微淋巴管密度增高能促进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2 Cath-D表达增高可促进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3微淋巴管密度增高即淋巴管形成和Cath-D表达增高在喉癌组织中有一定相关性,在喉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且,阅读能力对中小学各科都有非常重要影响.而如今中小学生阅读兴趣低,阅读时间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他们属于贵族,只是这个贵族比较特殊,没有封地,没有家臣,只是一种身份而已.他们受过属于贵族的教育,这使他们拥有了不同于平民的才学和智
期刊
期刊
阅读汪兆骞先生的《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我感觉自己仿佛就身处民国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见证着大师们从思想自由到经受时代所带来的苦痛,从文化革命走向政治战场,从
期刊
我仍记得第一次见到老李的场景.rn不同于班里的大多数人,作为二中创新班的一员,早在初三,我便听过如今教我数理化三门功课的老师的课.倘若没记错的话,老李的课是第一节.还不
期刊
勤写教学后记是青年教师成长和教科研的有效途径;撰写教学后记是对教与学的得失、启迪和顿悟的积淀和结晶;是教师自我总结、内化和升华的进步过程;随时记录学生的困惑与问题,
目的:研究经动脉导管直接灌注巴曲酶溶解动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采用直流电刺激兔颈内脉制成实验性血栓形成的模型,分五组用药:(1)生理盐水动脉组(n=9);(2)尿激酶动脉组(n=7);(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纷纷把发展目光投向大海,并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依托海洋振兴经济的宏伟蓝图。于是,曾经并不起眼的一座座岛屿,引发了更多目光的关注,成为开发海洋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