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填充墙框架结构由于其造价低、布置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中。大量震害表明,由于传统填充墙与框架之间一般采用刚性连接,且在结构设计中不考虑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整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填充墙框架结构由于其造价低、布置灵活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中。大量震害表明,由于传统填充墙与框架之间一般采用刚性连接,且在结构设计中不考虑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导致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为缓解上述问题,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给出墙框之间采用脱开或柔性连接的建议,但并没有给出具体做法。为研究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陈国武(2017)、罗明康(2018)对柔性连接配玄武岩纤维格栅(BFG)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这种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动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柔性连接配格栅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根据试验分析了配格栅砌体的本构关系,给出砌体的拉压本构方程;采用简化分离的方法建立填充墙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中基于面的黏性行为模拟砌块与砂浆的界面;运用ABAQUS中的非线性弹簧单元模拟试验中的柔性连接件,结合连接件的受力形式和材料属性给出弹簧模型的刚度。(2)分析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对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平面内、平面外力学性能分析,将模型的失效模式、应力、变形、损伤、刚度和承载力等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3)比较不同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弹簧刚度。比较鸭舌板、L形板和夹板等墙框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破坏模式、刚度和承载力,确定模拟结果最合理的弹簧刚度,将确定的弹簧运用到后续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动力性能研究中。(4)对不同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时程分析,并分析其抗震性能。建立纯框架、墙框刚性连接、墙框柔性连接、填充墙均匀布置和底部薄弱层等形式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形式的有限元模型输入加速度幅值分别为0.2g和0.4g的地震波,比较模型有限元分析的基底反力、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结构应力和损伤等结果,进而研究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动力性能。
其他文献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了在同类型平行机上工件具有相似加工时间的排序问题.设n个独立工件J_1,J_2,...,J_n,要在m台具有同样性能的机器M_1,M_2,...,M_m,上加工,每一个工件只需在其中一台机器上加工一次就能完工,J_1,J_2,...,J_n之间没有先后的依存关系,且J_i的加工时间为p_i,假定P_1≥p_2≥,...≥P_n,LPT表示将n个工件J_1,...,J_n按
常乐堡矿井整合后的井田范围大部分处于榆林市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陆域)以内,当地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十分严重[1-2],属于禁止开采区域。井田南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以外属于“保水开采”范围,保水是矿井开采的首要任务。常乐堡矿井基岩厚度较薄,为防止发生透水事故,并考虑目前技术和经济等因素,现阶段可采区域可采取条带式采煤方法。“条带式保水开采”技术实质是:通过留设合理尺寸的煤柱来保证覆岩不发生断裂
目的:评价蒙医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自2019年0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到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
目的探讨球蛋白/血小板(GP)模型对谷丙转氨酶(ALT)
实验背景:肝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的少数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当发现与诊断时,多已处于晚期阶段,可采取的治疗办法极其有限。索拉非
为研究多腔异形钢管混凝土长柱的偏心受压性能,本文从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承载力计算方法等角度展开研究,分析构件的破坏模式,比较各参数对偏压承载力的影响,为多腔异形钢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相对单一,生态承载能力和自
结构损伤识别是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贝叶斯估计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可以很好地解释损伤识别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而更为合理也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
在本学位论文中,主要讨论了半环的同余扩张性质和序半环的同态定理.特别研究了一类特殊矩形环的同余扩张性质.并且讨论了序半环的次直积.我们将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我们介绍了半环理论的历史发展背景及其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并给出了本文将要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第二章,我们主要研究了半环的同余扩张性质.首先给出了双理想半环和半环的双理想扩张性质的定义,然后给出了有双理想扩张性质的双理想半环没有同余扩张性质、
大麦是一种集粮食、饲料、营养保健、酿造加工等用途于一身的“多元作物”,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借助于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可以从全新角度解析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