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汉贸易是明蒙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整个明代历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大同位于明朝与蒙古的交界地带,也是蒙汉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蒙汉贸易的几种主要形式在这里都有体现。明朝初年,国力强盛,这使得明政府在处理对蒙关系时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对蒙策略。永乐年间,明成祖一改明太祖对蒙古各部军事打击与经济封锁政策,开始从政治和经济上招抚蒙古各部并与之建立朝贡关系。大同位于蒙古各部入京的贡道上,产生了朝贡沿途贸易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民间走私贸易。这一时期的明蒙朝贡关系较为稳定,因而大同地区的朝贡沿途贸易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民间走私贸易也初现萌芽。明朝中期,国力开始衰退,无力继续维持朝贡体系,蒙古各部开始频繁入境劫掠,双方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对抗冲突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同作为蒙古入侵频繁的地区之一,蒙汉贸易也进入了一个低谷期。在天顺到弘治年间,朝贡体系逐渐瓦解,朝贡沿途贸易也在时断时续中走向终点。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明蒙双方征战不断,朝贡不通,民间走私贸易开始泛滥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贸易形式。但它并不能满足蒙汉两族特别是蒙古族人民对对方物资的需求,因此在蒙古首领俺答汗的多次求贡后,明朝终于在嘉靖三十年在大同设立马市,但不久之后就又将其关闭,合法的蒙汉贸易再度中断。隆庆年间,明政府与蒙古俺答汗进行谈判,达成了对明蒙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隆庆和议”,结束了双方数十年的对抗冲突状态,边境地区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而作为“隆庆和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政府在大同重开马市,大同地区的蒙汉贸易合法化、制度化和长期化,从此马市成为大同地区蒙汉贸易的主要形式直到明朝灭亡。明代大同地区蒙汉贸易形式的发展演变,以“隆庆和议”为分水岭,前后两个时期对比,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那就是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民间主导,表现为贸易形式的多样化,贸易层次深入化,贸易规模的扩大化等几个方面。这种转变对减轻明朝中央政府与大同地区军民的负担,改善与蒙古右翼关系和促进大同地区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