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压力源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能、自我调控与压力源、工作倦怠的关系以及压力源、自我调控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首先对所涉及的主要变量:压力源、自我调控以及工作倦怠的研究历史分别进行了总结;其次通过一定的文献阅读定性地分析压力源、自我调控及工作倦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这些定性的分析提出本文的理论构思和假设。随后,本研究对理论构思和假设进行了实证验证。主要通过问卷发放的方式收集实证研究数据。本研究以压力源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效能分析为主线,先后探讨了压力源对工作倦怠的基本作用效能、自我调控与压力源、工作倦怠的相关关系、个体自我调控能力的各个维度在压力源到工作倦怠作用过程中的缓冲效应。在完成上述分析以后,将自我调控加入压力源到工作倦怠基本作用效能的回归方程中,根据前后的对比分析以确定不同性质压力源对工作倦怠各个维度的作用效能及其变化。从而确定在特定条件下,不同性质压力源“良”、“劣”性质的变化。实证研究分析显示本文的理论构思假设基本上得到了证明,结果总结如下:(1)不同性质的压力源对工作倦怠的基本作用效能不同:内源压力虽然对情绪衰竭具有正回归系数,但对成就感低具有负回归系数;外源压力则对工作倦怠各个维度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个体自我调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个体所感知到的压力和工作倦怠感,一般地,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越高,所感知到的压力和工作倦怠感越低。(3)自我调控中的控制力和幸福追求在压力源到工作倦怠的作用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缓冲作用,情绪表达部分路径上起缓冲效应。(4)与先前针对服务行业的工作倦怠研究对比,适用于普遍行业的工作倦怠情绪衰竭维度并不总是具有“劣”性性质。(5)自我调控对压力源到工作倦怠的基本作用效能,即“良”、“劣”性质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体来说,自我调控减少了内源压力的“良”性作用,改善了外源压力的“劣”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