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时期。怎样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为抗战救国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及为自己的执政取得更多的群众支持,是当时国共两党都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重视“三农”问题,为此相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与计划。从而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三农”思想,成为中国“三农”思想史和社会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本文紧紧围绕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三农”思想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实践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以探讨国共两党抗战时期“三农”思想的区别及其引起的结果,并进一步地研究其历史意义和经验启示。文章由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文章的基础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抗战时期的时间界定、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三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抗战时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集中爆发期,这主要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国民党地方政府管理不善以及国民党为了加快发展工业化的步伐,不惜牺牲“三农”代价,过度地剥夺农民剩余所造成的。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三农”思想指的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为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向前发展而提出的思想与对策理论。它的产生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其时代背景指的是抗战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理论渊源指的是国共两党本身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第二章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主要从增加农业产量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调整农业行政等方面介绍、比较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农业思想。在增加农业产量方面,国民党提出了奖励开荒、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共产党则提出了开展自上而下的农业大生产运动;在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上,国民党提出了以发展农贷为契机,推广农业合作社的普及,共产党则提出面对广大农民个体的特点,创新农贷形式,发放大规模的农贷资金,农业在合作化问题上提出了改造旧有的劳动互助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农业管理上,国民党提出积极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造臃肿、散漫的农业推广和研发机构的思想。第三章也是文章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改革农村治理的两大方面,阐述和比较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农村思想。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上,国民党提出积极推行整理地籍、照价征税,以实现税去地主的思想,同上强调实现“还田于民”;共产党则提出了“减租减息”,并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角度来缓解农村土地问题。而在农村治理上,国民党提出了以推行“新县制”为契机,改革农村基层政治,实现农民自治的思想;共产党提出了实行“三三制”,改革农村政权构成,推行民主制度、改造农村治理模式。第四章也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农民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方面,国民党提出了采用先进金融理念,以土地银行为载体,扶植自耕农;共产党提出了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的思维,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为其经济状况的发展提供条件;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国民党提出了加大农民教育投入,改造农民风俗习惯的思想;共产党则对农民识字教育高度重视,提出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扫除农村文盲的思想。第五章是对抗战国共两党“三农”思想绩效的考察和比较。主要通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的“三农”境况的分析,从农业生产的进展情况、农村社会秩序、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农民的政治地位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三农”思想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