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正畸治疗的临床过程中常常能观察到牙龈红肿、出血等牙周组织炎症症状。如何避免和控制正畸过程中的牙周组织疾患风险是困扰正畸医生的一大难题。传统固定矫治装置,如托槽、带环、结扎丝等,会增加牙面与龈缘区的清洁难度,从而促使局部菌斑的聚集,危害牙周、牙体组织。无托槽隐形矫治作为一种新兴的矫治技术,因其美观性佳、方便舒适、便于摘带等优点而备受患者青睐。尽管患者可以摘掉隐形矫治器清洗并进行口腔卫生维护,然而在临床矫治过程中依旧能够观察到牙面、龈缘、附件周围与矫治器内表面的菌斑集聚。隐形矫治器在较长的时间内覆盖牙面及部分牙龈,影响唾液对口腔的自洁作用,同时附件等辅助装置增加了牙面的粗糙程度,成为口腔细菌集聚的场所。隐形矫治器是否会对患者的牙周健康状态产生影响?近年来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对于传统固定矫治器在口腔卫生维护方面的优势,但对其在牙周健康、牙周疾病相关微生物方面的影响尚无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从微生物学角度应用16s rDNA基因测序手段探究隐形矫治早期龈下菌群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将其与隐形矫治患者的临床牙周健康状态相联系并研究其关联性,以期降低隐形矫治过程中罹患牙周组织疾病的风险。本研究对10名隐形矫治女性受试者在正畸早期(前三个月)过程中牙周临床指数进行检测,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比不同时间点的牙周健康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对其中6名女性受试者的龈下菌斑进行检测,分析龈下微生物群落在正畸早期阶段发生的改变,从Alpha多样性、核心物种数、不同分类水平下微生物丰度与聚类分析等角度解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信息。研究结果显示隐形矫治早期PLI、BOP指数无明显变化,PD指数在治疗第三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隐形矫治早期龈下微生物占优势的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不同时间组的优势菌门占比相对稳定。此外,牙周疾病相关菌属之间、其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关联性。从而得出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在正畸早期阶段未对临床牙周健康状态造成明显影响。龈下菌群的主要组成结构相对稳定,但微生物种类与多样性随矫治时间而增加,牙龈炎症和牙周病相关的细菌种群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改变,一些细菌种群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