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大批抗日进步刊物被迫停刊。重建上海抗日文化阵地成为租界抗战宣传的重要任务。由于租界的外商出版刊物不需要接受日伪当局的新闻检查,爱国人士遂决定实施“洋旗报”策略,即由洋人挂名,实际编辑出版者均为中国人,试图运用这种特殊的斗争方式在夹缝中开辟出新的抗日救亡文化阵地。《上海周报》由此应运而生。《上海周报》创刊于1939年11月1日,至1941年12月停刊共发行102期,虽由英商独立出版公司发行,但实际是由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创办。由于打着“洋旗报”旗号,借英人经营,所以发行连续顺利,没有出现当时多数刊物几番停刊又复刊的复杂现象。其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发行人出资和社会捐助、刊物销售收入以及商业广告费收入。《上海周报》以抗日救亡为宗旨,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教育各个方面,其始终不移的支持中国抗战,宣传上表现出鲜明的抗日色彩,号召全民抗日、揭露日方阴谋、宣传抗战建国政策,并能及时敏锐捕捉国际局势对中国抗战之影响。《上海周报》也关心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对当时上海的经济与贸易、教育与文化、社会环境与治安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与评述,真实记录了孤岛时期上海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作为一份打着“洋旗报”旗号的中共地下党刊物,《上海周报》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具有鲜明的反侵略色彩。《上海周报》反抗侵略,大胆抒发抗日救国情怀,“言人所不敢言”,既展示了中共地下党人的机智与大无畏精神,亦为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其二,内容覆盖面广,题材趣味通俗。《上海周报》希望通过报道内容之广泛性与题材之趣味性,使读者能多视角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与世界局势动向,增强报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三,注重与读者互动。《上海周报》开辟专题与读者进行互动探讨,并借助“读者信箱”平台,对读者信件及时予以回复,使之确立对中日抗战局势的正确认识,坚定抗战信念。在上海孤岛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上海周报》宣传抗日的舆论导向,对于激发民众抗日情绪,争取更多的抗战力量,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上海抗日文化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上海周报》对孤岛时期人民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也为研究该时期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史料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