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SDAVF)是脊髓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脊髓血管病的70-80%,以中老年男性常见,年发病率为5-10/1000000人。该病变临床主要表现包括持续加重的双下肢瘫痪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约50%的病例伴有病理征阳性,考虑可能与脊髓水肿的发生相关。由于SDAVF发病率低,临床较为少见,而且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导致其早期容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炎”等。常规的脊髓MRI检查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SDAVF筛查手段之一,其特征性表现为:脊髓表面扩张迂曲的血管流空影,伴相应节段的脊髓水肿。但脊髓MRI检查并不是SDAVF诊断的金标准。而做为SDAVF诊断金标准的脊髓血管造影术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风险性,为非常规检查,故导致SDAVFs早期诊治的误诊、漏诊及误治现象普遍存在。SDAVF临床起病多隐匿且进展缓慢,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神经根损害症状。但是当SDAVF患者伴有脊髓正常引流静脉内静脉回流障碍时,脊髓血流动力学即出现失代偿,表现为Koix-Alajouanine综合征:即硬脊膜动静脉瘘造成脊髓实质静脉高压,脊髓静脉回流障碍,继发静脉性脊髓缺血,致使脊髓功能受损,可进一步发展成脊髓缺血坏死,致残率极高,患者可在数日到1个月内完全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明确,该病从1977年首次被Kendall提出,随后有多个实验室先后阐述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目前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该病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疾病,而SDAVF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脊髓静脉高压。目前,硬脊膜动静脉瘘在治疗方法上可分为外科手术阻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种。既往外科手术常为治疗的首选方法且其疗效肯定,Steinmetz等通过对多中心资料meta分析得出,SDAVF手术组治愈率可高达98%。而传统的SDAVF血管内栓塞治疗,治愈率低仅为46%,且复发率较高,据1997年Niimi等报道SDAVF栓塞治疗后瘘口复发率可达13%-20%。但手术治疗创伤性相对较大。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对患者术前身体状态要求较低、术中定位准确、行脊髓血管造影确诊后即能进行快速治疗等优点。而且近些年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学的逐渐发展,尤其是Onyx栓塞胶的出现,使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也日趋成熟,无论是在SDAVFs栓塞治愈率上还是在栓塞后瘘口复发率上均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并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应用Onyx胶实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目前尚无单中心较大病例报道。【目的】以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为对照评价同期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我中心55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及术后转归,以SDAVFs的显微手术治疗为对照,总结、分析、评价应用Onyx胶行SDAVF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有24例患者选择经动脉入路行SDAVFs的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常规行血管造影示79.16%(19例)的患者实现硬脊膜动静脉瘘完全闭塞,获得解剖学治愈。同期行硬脊膜动静脉瘘显微阻断术的31例患者中,有83.87%(26例)的患者实现瘘口完全闭塞。两组病人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愈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1~12个月。12个月内两组治愈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为:介入栓塞组47.05%(9例),显微手术组46.15%(12例),表现为Aminoff-Logue功能评分不同程度降低。无论哪种治疗方法症状改善情况均不乐观。两组治愈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有介入栓塞治疗组16例、显微手术组21例进行了脊髓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SDAVF瘘口复发。两组患者均无永久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出现。【结论】在严格把握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s)介入栓塞治疗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s)是安全、可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