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及西方福利国家的管理危机又向世界昭示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由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并存,西方国家开始通过引入治理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并取得了成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一切经济、社会运行活动皆由政府管理,但是到1978年之前,我国的经济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出现了“政府失灵”。随后我们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通过调整利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但收效甚微。与此同时,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生,政府的调控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也就是说,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区域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行政区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地方政府形成了以行政辖区为范围的经济体系,其作用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横向联系)和我国的行政区经济运行体系(纵向运行体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解决上述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创建新的制度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解决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以及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即实施区域治理。我国区域治理是在区域经济的自然发展不断被行政区划的界限、被政府干预行为挫伤的背景下,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合理化的关系构建与行为调整。区域治理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本文围绕区域治理这一主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发展脉络、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其发展规律以及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因素,综合运用地理学、行政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构建该地区区域治理的体系、组织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以及空间整合策略。全文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以及作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本部分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竞争与依赖。本部分从理论上对区域治理的演变轨迹和趋势进行分析,包括上层建筑演进路径: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和经济基础演进路径:传统时期的行政区经济-转型期的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第四章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与现状。本部分主要分析京津冀区域治理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规律、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区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区域治理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第五章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本部分首先研究了区域治理的结构体系,包括政府体系、市场体系和社会体系;然后提出了区域治理的框架,包括区域治理的主体、客体和载体;最后提出区域治理的相关运行机制。第六章京津冀区域治理的推进。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美国ABAG的区域治理和欧盟区域治理的模式,为京津冀区域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前几章的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区域治理的模式和具体的实施步骤、组织制度安排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七章结语。本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结论进行总结,对该领域若干研究成果进行了剖析,并对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