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伦家教”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总结。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教化的国家,这种注重也表现在它对传统中国民众社会关系的关怀上。“人伦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国对“人伦关系”的注重,则体现于很早就已经开始的“人伦家教”——所谓“人伦家教”,则指“家庭”在教育其家庭成员如何认识、处理“人伦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举措。不过,其中的“家庭”一词,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国家”和“个体家庭”两个层面的认识。
  传统“人伦家教”中关于“人伦家教”的轨训基调很早就已经敲定:舜帝时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为内容的“五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人伦家教”——这是基于当时“父系大家庭”为社会基层单位的事实之上。“人伦家教”之后的发展,经历了周公制礼做乐、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创建儒家思想体系,墨法等家亦各自为阵)的历史时期,最终因汉时儒家思想登上宣教宝座,故儒家“人伦家教”的理论也开始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得以由上至下进行实施。这种实施,表现之一是在理论体系的架构上有历代儒士貌似“述而不作”的不断充实和内容上由他们从“国家”和“个体家庭”两个层面结合当时社会实情而做的填补;表现之二则在于,从实施的机构和方法方面来看,不仅落实在当代社会通称“家教”时所指的的“个体家庭”的“家庭教育”上,而且体现在以“国家”为“大家庭”的政策诏令、法规法律的制订和维护上。总之,儒士们立足于“学而优则仕”之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依托“国家”、“家族”、“个体家庭”的形式,以家书、家训家范家规、诗歌、功过格、道德书籍等多种形式为载体,担负着“修身、齐家、化乡、成俗”的“入世”教化目标。通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教诲,儒士们将传统儒家“人伦相处”的理念深化进中华民族的意念深处,使其成为民族的烙印——比如“忠孝”、“仁义”、“诚信”等,已然积淀成我们的民族心理,成为我们“人伦相处”特有的民族符号——所以,孙中山先生说过,我国宣扬和尊奉的“孝”,是别的国家比不上的;“信”虽不象西方国家注重纸制契约和法律维护,然形式上的“一诺千金”亦重如泰山——这种基于内心信念之上的人伦相处之道,即是我们民族最信奉和虔诚的。正是这些特色,使传统“人伦家教”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就了中国重视“德治”的政治特色,也自成体系,为后世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传统的断裂是不争的事实。兼之由于上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繁重任务,所以,个体、个体家庭做为社会的一分子,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大任务,因而在社会革命和建设洪流中都曾经沉默。同时,传统“人伦家教”失去原先置身的社会大背景,因此在体系上不再存在,而在理念和内容上,却以星点式的生存而苟延残喘——继续展现着伦理道德之“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并发挥作用。然,伴随社会的发展、具体国情的改变,各种“人伦家教”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相继出现;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人伦家教”问题的出现频率不断加快、数量不断增多。——尽管,在意识层面,人们或许还未将各种各类问题背后所藏较深层面上的“人伦家教”原因挖掘出来。
  当代中国,经济腾飞,民族复兴。“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整体目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追求之一。“社会主义人伦关系”的健康构建,不是听之任之就可达到的。我们必须明确“人伦关系”的良性构建在当代社会和个体成功社会化中的需要和作用、了解个体与个体家庭在当代社会的凸显以及特征、把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态在当代社会里具备的普及化、系统化发展等特色。
  总之,“人伦家教”作为可以帮助实现目标和追求的组成部分,面临理论和内容上被“现代转化式传承”和“创新式重新架构”的历史任务;并且,当代“人伦家教”工程必须以系统化形式开展和进行是时代趋势。当然,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规的维护,需要人数不断增多的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去“做”——理论上的传承与创新、内容上的巩固与充实、实践上的操作与更正,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意识层面的重视和逐步的正确实施。
  总之,构建健康和谐社会主义人伦关系,需要“人伦家教”。而健康和谐的社会主义人伦关系,不仅可以将“个体”之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合力,而且可以真正落实建设精神家园的目标——既体现传统的承继,更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对民众之真正“人文关怀”,这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前提条件。
其他文献
在“文化转向”运动中,雷蒙德·威廉斯是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威廉斯的出身、阶级背景以及知识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使他很早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最重要的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观点都有明确的看法和理论表达,并反映在他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他本人明确将自己的思想定位为“文化唯物主义”。  雷蒙德·威廉斯从总体的路径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思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2000年,美国杜克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安东尼奥·奈格里(Antonio Negri)合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Empire)(以下简称《帝国》)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秩序及其应对方案,它的核心观点是:当今的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主义,而是进入了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帝国。
事实判断和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问题,反复出现在当代的道德论争中:就我国的价值理论研究而言,这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对那个著名段落的标准解释是:休谟主张一系列的非道德前提不可能蕴涵一个道德的结论。黑尔甚至称之为“休谟法则”。但是,休谟在那个段落中要表达的原意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黑尔的这种阐释意义何在呢?麦金太尔认为,休谟并不是主张“是”和“应当”之间
学位
“乐教”这一教育形式,起源于远古时代“事神之道”的“礼乐之具”。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典乐”在氏族内部对“胄子”进行音乐教育,并经常重复性地举行以降神、事神为目的的祭祀乐舞活动。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氏族奴隶主阶层已经设置了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机构。但夏商两代之“乐教”仍然在相当浓厚的“尊神”氛围之下进行着,在根本上还未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乐教”来进行政治、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学位
时尚产生于传统与求变之间的差异和张力。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传统的社会功能一般是遏制个体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超范围欲求,这一遏制不论是软性的还是硬性的,其约束力都明显与人类欲求的无限性相悖,造成二者之间的差异。时尚作为人类欲求的一个反应,其主要特征是对旧事物的否定,这就导致了时尚文化中必然蕴含反叛性的因素。以往从文化方面对时尚的研究基本上持消极的态度,大部分集中在对其媚俗文化的批判上,或者把它归
学位
关于“个人应该为其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这个命题,在许多社会科学的论述中,俨然是一项视为当然的伦理假设。但在现今的金融实务运作中,却经常违反这个信念,本文主要阐述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未来该有的因应之道。  本论文除了前言与结论外,共分为五章。  前言部分概述金融活动对现代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金融乱象的来由。  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和历史两条线索,说明在主流的自由经济的理论中,自始就回避对于”权力”面
学位
佛陀跋陀罗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天竺名僧,曾游学罽宾,后半生弘法于汉地的长安、庐山、江陵和建康等地。他在教授禅修和译经等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本论文在广泛收集、认真整理和仔细辨析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佛陀跋陀罗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论文共有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佛陀跋陀罗的生平进行考辨,包括对佛陀跋陀罗
学位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教传统社会产生冲击前,什叶派伊斯兰教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涵、演变和特征。其中主要探讨什叶派主流——十二伊玛目派的相关思想,包括伊玛目宗教政治领袖地位的确立和继承问题,什叶派宗教学者代理隐遁伊玛目职能的思想,什叶派对于世俗统治者的基本认知和立场。目的是阐述什叶派伊斯兰教传统政治思想对当代霍梅尼政治思想的影响,并论证什叶派与世俗政治的相互关系模式。  在将近千年的时间内
学位
堕胎是实践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堕胎问题本身体现着一种深刻的道德困境。在实践中,应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除了导论和结论外,论文一共分为四章。  导论主要交代了堕胎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堕胎的概念以及关于堕胎的争论。堕胎的道德性问题依赖于一种普遍主义的实践推理。康德的普遍法则为普遍的堕胎准则提供了很好的解释。然而,不管其解释如何,脱离了胎儿是否是
学位
在韩国哲学思想史上,崔汉绮因其以传统儒学思想为基础,吸收借鉴近代两方自然科学知识,建立独特而完整的“运化气学”思想体系,并从其独特的运化气学思想视角,对传统儒学和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和解读,以运化气学社会思想理论对人类本质的问题和社会体系的和谐,乃至世界与人类的和谐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撰写近干部专著,被称为代表城市平民利益的进步科学家、哲学家和朝鲜朝末期具有代表性的实学家。崔汉绮独特而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