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基于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所建立的同质园野外试验平台,并于5年后,分别选取米槠、火力楠、马尾松和杉木4种不同树种,进行关于树种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造林对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和总磷(TP)无显著影响(P>0.05),造林5年后,4种树种土壤SOC、TN和TP亦无显著的差异(P>0.05)。原因可能是造林年限较短,细根储量和凋落物现存量较低,而树种对土壤过程的影响需要在土壤有机质的时间尺度上进行研究。(2)造林5年,火力楠、米槠、马尾松和杉木土壤速效磷(Available P)分别下降41.97%、63.53%、47.17%和50.16%,4种树种速效磷含量在造林后均极显著下降;火力楠、米槠、马尾松和杉木土壤钾离子(K+)含量分别下降10.18%、27.17%、17.76%和30.72%,米槠土壤K+含量显著下降(P<0.05),杉木土壤K+含量达到极显著下降(P<0.001);火力楠、马尾松钙离子(Ca2+)含量分别增加24.40%和1.32%;米槠和杉木土壤Ca2+含量分别下降50.39%和67.57%,米槠土壤Ca2+含量显著下降(P<0.05),杉木土壤Ca2+含量达到极显著下降(P<0.01);火力楠、马尾松、米槠和杉木镁离子(Mg2+)含量分别下降33.42%、56.01%、49.61%和80.97%,火力楠土壤Mg2+含量显著下降(P<0.05),马尾松土壤Mg2+含量达到极显著下降(P<0.01);米槠和杉木土壤Mg2+含量达到极显著下降(P<0.001)。说明造林对速效性养分元素的影响较大,树木生长量和淋溶作用是造成此类养分元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四种树种阳离子交换量(CEC)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短期造林过程中,不利于土壤N、P、K等养分元素的累积。林地的有效氮、速效P和速效K含量低,可能是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在幼林阶段,施以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可增加林地的速效P和速效K含量,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3)造林5年后,火力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最高,米槠次之,马尾松和杉木最低(P<0.01)。阔叶树种显著高于针叶树种。火力楠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显著高于其余3种树种(P<0.01)。凋落物的淋滤和土壤微生物活动是可能造成土壤DOC和DON差异的主要原因。说明火力楠最有利于土壤DOC、DON的固持。(4)在微生物特性方面,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均表现为火力楠最高,杉木最低。土壤微生物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DOC含量。杉木的各类微生物群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均是最低的,其原因可能在于凋落物数量较少且分解速度较慢,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较少。4种树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说明这4种树种土壤碳结构没显著差异。表明在造林过程中,不同树种对SOC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量的方面,且总体上是火力楠有利土壤活性炭的固存,杉木不利于土壤活性炭的固存。(5)火力楠、米槠和杉木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P<0.05);米槠和火力楠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杉木(P<0.05);米槠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杉木(P<0.05);火力楠、马尾松以及米槠土壤酸性磷酸酶(AP)活性显著高于杉木(P<0.05)。总体而言,阔叶树种土壤酶活性更高,土壤群落新陈代谢和养分需求更旺盛,表明阔叶树种更有利于土壤C、N、P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