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会计制度是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内容,政府会计制度则是政治体制和公共管理制度的一个部分。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历史都验证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推动了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并未真正形成政府会计体系,而是一直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政府预算会计(以下简称预算会计)制度。尽管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但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外部环境要求政府会计不能仅限于提供预算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提供政府财务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绩效会计信息等,而我国仍然保持着单一的预算会计模式,必然使得预算会计制度在会计基础、核算范围、报告模式等众多方面出现问题。具体来看,我国政府会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加强、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加强等,这些环境的变化都直接的构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动因。这些因素的变化要求政府会计提供信息的种类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细化和精确,并且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要相应提高。要满足上述各种要求,就不可能只是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简单的修修补补,必须实施全面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研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改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客观要求的现状,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目标明确、规范严谨的政府会计体系,使之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要求;二是设计、制定一套更具高效率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适应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日趋高效化的要求,提高政府和财政的透明度,在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在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保证制度更替的平稳顺利,尽可能避免我国在类似改革以及其他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失。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本论文紧紧围绕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这一中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我国现实需要,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利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研究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一般性的制度分析研究,重点探讨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本质和内在机制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改革模式优化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等。第三,对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在不同的国家环境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从中总结和归纳具有共性的理论,用以指导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第四,在上述三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深入探讨,界定我国政府会计的主体、会计目标,设计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规范模式和概念框架等内容,初步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规范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并辅之以制度性研究的方法和重点案例分析的方法等。具体而言,首先,在规范性研究中采用了逻辑的方法和辩证的方法,大量使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例如,论文对制度、制度变革、政府会计等基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明确的界定,并且在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中,从政府会计的环境因素入手,逐步推导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然后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目标定位进行判断。论文广泛地运用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等辩证思维方法。研究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就是要以政府会计为对象,对其发展、运动变化情况展开研究。我国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运动过程,是制度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断,因此,论文研究必然遵循辩证的、发展的唯物史观和研究方法。其次,制度性的分析方法。为了丰富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指导理论和研究手段,论文采用了大量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制度研究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进行分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制度与经济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制度发展变迁的过程。这为研究和解释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揭示其中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平台。再次,案例(经验)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对西方国家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与改革情况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不同的政府会计模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国家作为研究案例展开经验分析。在案例研究中还大量采用了对比、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政府会计模式、不同国家政府会计改革情况等进行比较,总结和归纳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和规律,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借鉴。最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沿用了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一条是纯粹的理论性研究,即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理论性知识;第二条就是从研究其他国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实践出发,总结各国的制度变迁的经验,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实践性的指导和借鉴。而这两条研究思路最终汇集到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上来,即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充分地结合起来,用于指导我国构建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围绕着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问题,论文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基本认识,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其中主要的观点和结论有:
第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从表象上看,其缺陷可以归纳为四类,即会计体系的缺陷、会计信息的缺陷、会计确认基础的缺陷以及与国际惯例协调的缺陷。这四类问题不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预算会计制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外部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而预算会计仍保持着旧有的状态,特别是,我国以预算会计代替政府会计体系,而预算会计在会计目标、确认计量手段、信息呈报等很多方面都难以代替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绩效会计,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目前,我国推行的行政管理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一方面我国政治、经济和财政等发展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与西方国家实施新公共管理改革前的情况非常类似,只是问题的尖锐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我国采用的改革举措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改革内容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我国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包括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其实质上是一种在各方面问题、矛盾尚未出现严重后果之前,由政府主动推行的公共管理改革。我国政治、经济和财政等改革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经验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作为其中一项具体制度的改革自然会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并应当从中借鉴、吸收有益的经验。
在国内,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我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需要、深化财政改革和建立公共财政的需要和加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需要。这五项重要的改革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新要求,它们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共同构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第二,现实的需求增加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决定因素却源于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是公共资源相对价格的上升、信息成本的降低、技术的进步以及偏好的变化。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通过不同的机理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起着决定性作用,勾画出了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向和途径。
与其他制度变迁一样,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由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协调效应,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具有了适应性预期,因此,预算会计制度具有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强化机制,要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必须克服旧制度的“惯性”问题。同时在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中更要利用好路径依赖的特性,使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沿着良性的自我强化的路径发展,从而顺利完成新旧制度的更替。
第三,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选择和设计一个合理、高效的改革模式。与我国政府会计的环境和特点相适应,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来实施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相对合理的,但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着结构性问题,影响了模式的效率,因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对这一模式实施进一步优化设计。从而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量身定做一套更为合理高效的改革模式。
第四,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是一种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不均衡,主要是由于供给的“时滞”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总体来看,我国对构建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政府部门也具备了增加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供给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特定的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制度实施成本预期、知识和科技的进步、规范性行为准则等因素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供给与需求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供需平衡。因此,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应当增大制度的供给,优化制度结构,使制度变迁的供求结构不断向均衡状态靠近。
第五,关于我国政府会计主体和目标的界定。我国政府会计主体根据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不同需要,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其中,我国政府会计记账主体主要为:一级政府、‘政府公共部门、政府公共部门下设机构和单位,报告主体在范围上与记账主体基本相同,即在政府层面、政府公共部门层面、公共部门下设机构和单位层面提供会计报告,但是,对各层面报告主体的报告要求和报告内容并不一致。
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的确定,要对我国政府会计的环境、信息使用者范围和他们的信息需求进行分析,对其中最为重要的使用者和需求给予一定的侧重,由此得出的政府会计目标才能很好地成为政府会计理论研究以及构建会计体系的逻辑起点。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社会公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公共部门、政府债务的债权人、其他政府活动的参与者等,其中前三类信息使用者被视为政府会计最重要的信息使用者。他们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关于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各种信息,而其他信息使用者完全可以从中获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因此,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第六,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我国政府会计组成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我国政府会计适用于行政类单位、非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等。其中,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组成较为复杂,应当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所适用的会计体系。对于执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当转为行政类单位,纳入政府会计的适用范围;对于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在实现向企业的成功转换后,应当纳入企业会计的适用范围。对于从事公益事业的事业单位而言,在第Ⅲ类公益事业单位完全实现转变之前,第Ⅰ类、第Ⅱ类、第Ⅲ类公益事业单位均应当适用政府会计;第Ⅲ类公益事业单位实现民有民营的改革之后,则应当转向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第二,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组成内容包括政府财务会计、政府预算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绩效会计四个部分。这种四位一体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更好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用于评价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同时也能很好地满足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
第七,我国政府会计的规范模式是指政府会计对会计行为进行协调和约束作用的各种法律、准则、制度等具体形式。我国政府会计应当采用准则加制度的复合式规范模式,即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规范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制度三个部分。基本准则是关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对政府会计的基础概念、原则等进行统一规定;在基本准则之下,建立-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用于指导一般性会计业务、特殊会计业务以及会计报告业务等;在会计准则之下,建立一套会计制度,从政府公共部门的角度,更为详细地对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进行规定;在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之下,针对特殊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特殊部门会计核算办法。
第八,初步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第二层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第三层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其中,我国政府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可理解性、完整性、重要性、可比性、相关性等。各质量特征的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基本一致,但是各特征的重要程度与企业会计有所不同。我国政府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成本等因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是财务状况表要素,收入、费用等是财务业绩表要素,这五个要素共同组成了政府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是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要素。成本是政府成本会计的基本要素。我国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要根据政府会计子系统的性质和所提供信息的内容等进行确定,总体来看,政府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而预算会计则应继续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我国政府会计报告问在内容上应当包括政府财务会计报告、政府预算会计报告、政府成本会计报告和政府绩效报告四个部分,具体包括了:政府财务状况表、政府财务业绩表、预算执行情况表、成本分析表以及不完全的绩效信息报告;在报告的表述形式上,政府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和表外信息披露两种形式。
另外,本论文还对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建立政府绩效会计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在组织和实施方面提出建议。
总之,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这也是笔者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