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分子印迹微球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_h0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分四章,包括分子印迹技术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RAFT)研究进展;RAFT试剂的制备与分离;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微球的研究;分子印迹微球用于生物样品中的恩诺沙星分离提取初步探索,以及对本技术的未来前景的展望。 第一章为前言部分,介绍了分子印迹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原理及研究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试剂(二硫代苯甲酸异丙苯基酯,cumyl dithiobenzoate, CDB)的制备方法及其分离提纯过程。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得到良好产率,并通过柱层析法进行提纯,得到纯度较好的目标化合物。 第三章主要研究以二硫代苯甲酸异丙苯基酯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剂制备分子印迹微球的方法。研究以恩诺沙星为印迹化合物,甲基丙烯酸(MAA)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分别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乙腈为分散剂,进行沉淀聚合。通过改变AIBN和CDB的浓度比例,可以达到控制分子印迹微球粒径大小和分散性的目的。研究工作考察了温度、单体浓度等反应条件对于微球制备的影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以RAFT聚合法得到的分子印迹微球粒径为2.0-2.2μ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衡吸附实验结果说明印迹聚合物微球对印迹化合物的结合能力优于非印迹聚合物,同时分子印迹微球对于恩诺沙星及其结构类似物洛美沙星的结合量分别为37.3 μmol·g-1和19.5 μmol·g-1,证明分子印迹微球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第四章初步探讨了恩诺沙星分子印迹微球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分子印迹微球呈现出较好的吸附选择性能,且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良好,其有望用作固相萃取的吸附剂来识别和分离生物体中的恩诺沙星,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并对该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设想。
其他文献
以6个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6×6Griffing Ⅰ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6个组合,测定低温处理后亲子代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
纳米材料随着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其产生了一系列常规材料所没有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相比传统材料,具备上述特性,纳米材料往往表现出异于常规材料的性能,使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超分子化学是当代化学领域的前沿学科,其中设计对离子选择性识别的人工受体因为在生物学、医学和环境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得到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
本文对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槐定碱(Sophoridine,SR)和苦参碱(Matrine,MT)在胶束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电化学法和紫外可见光谱学方法对N,N-(2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了环境敏感型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b-聚(4-乙烯基吡啶)(PEG114-b-P4VP107)和聚(N-异丙烯基丙烯酰胺)-b-聚(4-乙烯基吡啶)(PNIPAM53-b-P4VP260)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对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基本知识、分离模式、发展动向以及与电化学联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同时详细讨论了典型电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原理以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超分子体系主体-客体的分子识别、生物体系配体-受体的作用都属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使用计算化
一、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评杨坚平潮汕“非遗”传统工艺设计、收藏展rn潮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区,中原文化与古代南粤土著文化和海外文化融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
期刊
人工核酸酶又称为化学核酸酶,它是一类由人工设计、合成的DNA或RNA定位断裂工具。开展化学核酸酶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考察了
鉴于[Fe-Fe]氢化酶具有非寻常的结构及其高效催化质子还原生成氢气的独特功能,近年来有关[Fe-Fe]氢化酶仿生化学的研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丰富和发展[Fe-Fe]氢化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