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右心室心尖起搏对窒息致心脏骤停兔的复苏效果及对心肌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兔夹闭气管8min制作心脏骤停动物模型:腹腔注射氯胺酮、速眠新合剂麻醉,分离气管、双侧颈外静脉以及左侧颈总动脉,气管切开后插入小儿4号气管导管;于左颈总动脉插入16G静脉留置针,监测动脉压;左颈外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并于右颈外静脉植入起搏电极至右心尖部位;通过体表电极监测Ⅱ导联心电图。待动物生命体征平稳10min后,于呼气末夹闭气管,持续8min,制作窒息致心脏骤停模型。
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右心室心尖起搏复苏联合常规心肺复苏组(复合组),常规心肺复苏组(常规组),每组16只。观察两种不同方法复苏的效果,对比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线粒体及心肌NF-κB表达的不同。
结果:
1.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15min,复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81.3%(13/16),常规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1.3%(5/16),复合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2.2h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后,复合组2h存活率为81.3%(13/16),常规组2h存活率为25.0%(4/16),复合组2h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3.CPR期间CPP及PetCO2的变化:在人工心肺复苏15min内,复合组的冠脉灌注压显著高于常规组;复合组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也显著高于常规组。
4.自主循环恢复后2h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两组在最初5min没有显著性差异,5min以后,复合组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且保持了稳定状态,而常规组呈现下降趋势。
5.心肌细胞线粒体及心肌NF-κB变化:自主循环恢复后2h,复合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较常规组心肌组明显减轻;复合组心肌NF-κB表达阳性的细胞数显著低于常规组。
结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联合常规心肺复苏较单独常规心肺复苏能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减轻复苏兔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对复苏心肌起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