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比不同时期给予中西医、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的疗效,并讨论DVT的中西医治疗特点、相关方药及治则;总结崔公让导师对DVT多年的诊治经验,并为该病“病在脉者,调之于血”的中医治则及赤芍甘草汤的临床大量推广应用提供临床科学依据。
方法:本课题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514例DVT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408例药物治疗的单侧肢体DVT患者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根据临床给予的药物应用,将各期患者分为西医治疗组应用尿激酶肢体溶栓、低分子肝素钙针及华法林钠片抗凝,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基础上加用赤芍甘草汤内服、冰硝散外用,观察各组治疗方法在各期DVT患者中的治疗疗效、消除的周径值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所得数值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年龄在 20-30 岁之间的 DVT 患者,女性发病率大于同阶段男性(P<0.01);②DVT易累及左侧肢体(P<0.01),血栓类型中,以混合型血栓多见(67.76%)。其中中央型血栓中,左下肢发病率大于右下肢(P<0.01);③周围型血栓中,右下肢发病率大于左下肢(P<0.01);混合型血栓中,左下肢、右下肢发病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④514例DVT患者中,合并及继发肺栓塞者共20例,占3.89%,无致死性肺栓塞发生,左右侧肢体与并发肺栓塞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⑤存在明显危险因素者451例,占 87.74%,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74.9%)、吸烟(47.86%)、手术(21.21%)、长期卧床或少活动(17.12%)、外伤或骨折(14.4%)、肥胖(9.53%)、妊娠/产后(8.95%)、肿瘤( 6.03%)等。⑥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有明显差异(P<0.0167),在消除周径值方面,三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67);⑦急性期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有效率、治愈率无明显差异(P>0.05);亚急性期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慢性期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治愈率有显著差异(P<0.05);⑧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在治疗中并发出血、肺栓塞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比较中,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近年来我院诊治的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D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40、吸烟、手术、长期卧床或少活动、外伤或骨折、肥胖、妊娠/产后、肿瘤等。
2.本研究表明中西医治疗方案,在消除肿胀肢体周径值方面,亚急性期、慢性期治疗有效率,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并发症中,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本资料认为赤芍甘草汤内服、冰硝散外用可以增强抗凝溶栓的作用,明显改善患肢肿胀,减少静脉血栓后综合症发生率,有利于病情恢复。崔公让教授在该病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想、“病在脉者,调之于血”中医治则以及赤芍甘草汤辩证加减的,在临床中应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