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蚜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害虫,其中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田间优势种群,在各麦区混合发生为害。化学防治是防控麦蚜的重要措施,但杀虫剂的长期使用导致麦蚜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为了明确麦蚜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于2018-2019年系统监测了我国主要麦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噻虫嗪、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阿维菌素、氧乐果和毒死蜱等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对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Resistance ratio,RR=4588.48倍)开展抗性适合度代价、交互抗性以及生理生化和分子抗性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2018-2019年从我国15省份19个地区采集24个禾谷缢管蚜田间种群和27个麦长管蚜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对8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性监测。结果表明:与田间敏感种群相比,大部分地区麦蚜对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个别地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其中陕西杨陵(SXY-2019)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均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54.13倍和301.92倍;宁夏石嘴山(NXS-2018)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0.58倍;江苏扬州(JSY-2019)禾谷缢管蚜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29.35倍。此外,河南新乡(HNX-2018)麦长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9.64倍;云南昆明(YNK-2019)麦长管蚜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301.29倍。大部分地区麦蚜对吡虫啉、噻虫嗪和阿维菌素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仅云南昆明(YNK-2019)麦长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6.57倍。大部分地区麦蚜对氧乐果和毒死蜱仍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通过SPSS软件分析各杀虫剂LC50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噻虫嗪、毒死蜱、氧乐果、氟啶虫胺腈存在显著相关性;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和噻虫嗪、氧乐果以及毒死蜱存在显著相关性;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和联苯菊酯显著相关。麦长管蚜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与高效氯氰菊酯、氟啶虫胺腈和氧乐果显著相关。不同杀虫剂对两种麦蚜的毒力差异表现为:吡虫啉、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和氧乐果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高于麦长管蚜,而阿维菌素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低于麦长管蚜。2.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适合度采用生命表研究了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的适合度代价。结果表明:抗性品系1龄若虫期、生殖前期(TPOP)和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产蚜历期显著缩短,单雌产蚜量、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均显著降低,相对适合度代价0.85。但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2龄、3龄、4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平均寿命以及若虫存活率等参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禾谷缢管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存在一定的适合度代价。3. 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与联苯菊酯存在极高水平交互抗性,与氟啶虫胺腈、噻虫嗪和吡虫啉存在高水平交互抗性,与阿维菌素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与毒死蜱和氧乐果存在低水平负交互抗性。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胡椒基丁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表现出增效作用,与敏感品系相比增效倍数分别为2.33倍和1.22倍,抗性品系中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P450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也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表明P450s和GSTs活性的升高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相关。4. 禾谷缢管蚜钠离子通道IIS4~IIS6区域突变检测为了探究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了敏感和抗性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IIS4~IIS6片段,在抗性品系中检测到super-kdr M918L突变。因此,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增强以及M918L突变的共同作用可能是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