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增高,而导致骨强度的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发病率越来越高。对其如何合理的治疗,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应症、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资料与方法: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治疗高龄(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70~87岁,平均75.6岁。致伤原因:自行摔伤49例、车祸撞伤6例、砸伤1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折按Evans分型均为不稳定型,IIIa型22例,IIIb型20例,IV型1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18天,平均7天。根据健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按Singh分级。股骨近端机械强度在3级以下者28例。17例患者并存内科疾病,其中并存一种者8例,并存2种者5例,并存3种者4例。常见的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脑血栓等。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按治疗方法分为:动力髋螺钉治疗组2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1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组18例。记录内固定组及关节置换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优良率等;比较术后髋、膝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情况,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统计学分析。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置换组较内固定组离床活动时间短(P<0.01),说明下地时间置换组明显早于内固定组;两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置换组术后未发生与卧床制动有关并发症,内固定组则出现卧床制动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现象;统计优良率,置换组与内固定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前者优良率略高于后者,置换组术后功能恢复快,但统计学上(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选择之一,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同时术中还应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围手术期积极预防诊治基础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数略少,在反映结果的准确性上存在一些局限。根据本组结果,并结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理论上一定的优越性,使大规模置换组与内固定组的随机对照研究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