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艺术都是艺术家情感的产物,舞蹈也不例外,无论是叙事性的,还是纯粹抒情性的,或者是人物形象性的都必须带有浓郁的情感表现。自1949年以后,舞蹈艺术一方面从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中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发扬“五四”以来的革命舞蹈传统,同时汲取和借鉴世界各国舞蹈中有益的经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社会主义时期的舞蹈。我国近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为三个阶段:1.五十年代—八十年代。2.八十年代—2000年。3.2000年至今。在第一个阶段,中国舞剧继承了革命文艺的传统和特点,力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以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作用为舞剧的主要特征。并且在揭示主题思想和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第二个时期中,中国的舞剧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批从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舞剧搬上了舞台,这些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剧,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演员们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性越来越娴熟,但是却往往容易忽略内心的表达,五十年代以来,中国舞台上曾涌现出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舞蹈演员。如舒巧、赵青、陈爱莲、白淑湘、石钟琴、张均、斯琴塔日哈(蒙古族)、左哈拉·莎赫玛依娃(塔塔尔族)、崔美善(朝鲜族)、刀美兰(傣族)、阿依吐拉(维吾尔族)、莫德格玛(蒙古族)、欧米加参(藏族)、金欧(苗族)、华超等。无论是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还是近现代的新生代演员们,每一位成功的舞蹈演员无一不是把情感放在第一位,这些著名演员在舞蹈技巧和表演风格上各有特色且表情到位,而这里的表情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内心的情感息息相关,通过五官去表达内心世界。假如舞蹈作品只有肢体在运行,将是广播体操的程式模式,更称不上是舞蹈是一门艺术;假如我们的表演夸张不实,那么只能说是矫揉造作的做戏,不能达到高水准的舞蹈作品。总之,没有情感的舞蹈作品就不是真正的舞蹈艺术,终将走入衰落,因为它始终不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内心世界,没有观众的舞蹈作品,毋庸置疑,它是失败的。所以说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情感是舞蹈的内在源泉,情感是舞蹈真正可看的、可打动人的精萃之处。通过研究生三年对于舞蹈表演课程的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表演形式的重要和珍贵。本文试图从舞蹈本体的发展到形成艺术化的过程,再从演员的角度去分析怎样更好的体现剧中人物以及“情”与“技”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我对于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