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蘇軾稱其“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曆、天文、書數,皆極其妙”①。他在政治、哲學、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在當時和後來影響甚大。司馬光的經學自成一家,被後來學者稱為“涑水之學”,四庫館臣評其《溫公易說》云:“於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閘深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溫公易說〉提要》)其詩氣度雍容,不事雕琢,“純以清剛取勝”(《歷代詩發補遗》卷三○),具質樸自然之美。其文,王安石評曰“類西漢文”,蘇軾云:“如金玉穀帛藥石也,必有適於用。”(《司馬溫公行狀》,《蘇軾文集》卷一六)四庫館臣評其文曰:“其氣象亦包括諸家,凌跨一代。”均充分肯定了其在經學、文學方面的成就。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司馬光的研究主要注目於他的史學成就,而對其經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研究則甚為寥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擬對其經學、文學進行研究,同時亦將涉及他的政治思想等相關問題。
全文分為四章:
第一章為司馬光家世、生平及著作考述。第一節對司馬光的家世作考述;第二節對司馬光的仕宦經歷作了述評。本文將司馬光的一生分為青少年時期、中年時期、晚年時期三個階段,全面地勾勒了作者的品格、履歷、心態和政治業績。第三節結合相關資料對司馬光著述存佚情況作了一個全面的考察。
第二章為司馬光經學研究。第一節主要研究司馬光的《溫公易學》。司馬光的《溫公易說》向北宋一直流行的王弼以老注《易》的做法發難,期望建立一種剛健有為的新的“儒家易學”。他借助《易》經的卦辭、爻辭,闡發了易道論、中和論、權變論。其解易方式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象數與義理相結合;二是以史實證易理;三是具有經世致用的精神。第二節為《疑孟》研究。熙寧時期,王安石為變法更制張目,大力推崇孟子。司馬光作《疑孟》反對尊孟思潮。司馬光及其元祐黨人疑孟與他們反對變法在精神上是契合的。疑孟與尊孟之爭不是單純的學術之爭,而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分歧。
第三章為司馬光詩歌研究,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是對司馬光詩歌的分期研究。論文以歷時的方式研究各個階段的詩歌特點,並選擇一些有典型意義的作品,結合詩人的生平、心態,進行了内容和形式的深入分析。第二節是司馬光詩歌的主題研究。司馬光詩歌題材範圍廣闊,喜歡在身邊的瑣事中尋找題材,不僅春雨秋蟬、登山臨水可入詩,舉凡交遊聞見、仕途榮辱、諧謔滑稽等,皆寫入詩中,充分體現宋詩題材日常化的特點。本節主要研對司馬光的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反映現實的詩進行分析。第三節是對司馬光詩歌藝術特點的總結。論文指出,司馬光的詩歌在藝術上具有以文為詩、善用典故、風格清麗的特點。第四節是對司馬光文藝思想的研究。
第四章為司馬光散文研究。司馬光所作散文多寡依次為:奏議、書序、史論、記傳、墓誌銘等。本章從文體分類的角度,選擇典型作品,對以上各類文體進行了思想内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進而探討司馬光散文的藝術風格及其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價值。
最後的附錄是對司馬光的一些詩歌作的編年考證。筆者以《四部叢刊》本《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收錄的《傳家集》為參校本,依據相關史料,對一些詩歌寫作的年代進行了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