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民间信仰环境变得宽松,农村中的宗教信仰活动渐渐开始复苏,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得以迅速传播并活跃发展起来。本文的调查地田庄,自世纪80年代以来,宗教开始在村庄中复兴,及至90年代后逐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田庄目前的信仰结构主要由本土宗教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组成,本土宗教信仰占据着田庄信仰空间的主体位置,而基督教向村庄生活的渗入却并不深。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和关注:最近20多年来,田庄的宗教为什么会得到复兴?在基督教向全国农村大势入侵的强势压力下,田庄本土宗教的主体性地位为什么得到了保持?田庄社会和本土宗教到底对基督教产生了什么样的“抗体”呢?这些是本文希望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在全国宗教复兴的大背景下,研究宗教在具体村庄环境中复兴的社会基础,能帮助我们从村庄社会内部的视角深入了解农村宗教复兴的原因,这对农村宗教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在鲁西田庄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并辅以相关的地方志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田庄宗教信仰的概况及其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当时的农村社会形势,从乡村社会的内部视角入手,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宗教兴起的社会基础,以及国家宗教政策调整后,田庄本土宗教得以复兴而基督教发展受阻的原因。本文认为,基层政权改革后村组力量的减弱、小农在市场化浪潮中具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公共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这些社会形势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田庄宗教的兴起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在有利于宗教复兴和发展的整体社会背景下,为何田庄的本土宗教得以复兴,而基督教在田庄的发展和传播却困难重重?本文认为这是因为田庄本土宗教体系保存较完整,多元化的神灵体系尚能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村民没有向外来宗教信仰寻求帮助的必要。而田庄较强的文化主体性、村庄公共权威信仰本土宗教、农民实用性的生活诉求以及国家对邪教的打压都抵御和阻碍了基督教在村庄中的蔓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出结论:本土宗教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农民个体人生意义的生产和对村庄共同体意识的维系,更在于它对农村文化主体性的承载。所以,在基督教强势入侵农村社会,并瓦解着农村社会的文化主体性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本土宗教的重要作用,以维护和重建农村的文化主体性,形成属于农民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意义系统,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